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到十九大报告明确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再到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可以看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党和国家高度关切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
县域治理事关民生福祉,事关基层和谐稳定,事关政权长治久安,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年来,邳州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公共空间治理为突破点,公共空间治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综合效益。
共建共享共治的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公共空间治理的指导思想。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是共同体概念首次被运用于社会治理领域。人民群众担负着共同建设、共同治理的责任,拥有着共同享有的权利。当人民群众在共同建设、共同治理、共同享有过程中发生冲突与矛盾之时,各级党组织应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组织发动人民群众做好人民群众的工作,使人民群众成为共同建设、共同治理、共同享有的重要主体。
在公共空间治理实践中,关键是要紧紧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寻求最大公约数,以党委政府的公平公正“唤醒”沉默的大多数。唤醒群众的主体意识,公共空间从“我治理”转变为“我们治理”,公共收益从少数人“我独享”转变为人民群众的“我们共享”。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征收拆迁、老旧小区出新等工作中,最大化组织动员人民群众,群众工作群众做,有助于提高公共空间治理能力与水平。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系统治理,同样公共空间治理不是单一的,而是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社会公正、推动基层基础建设的综合性工程。要坚持从多维视角系统思考公共空间治理,强化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系统治理,促进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之间的有机衔接与联动协同,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运转高效的系统治理格局,增强公共空间治理的整体性协同性,拓展公共空间治理的广度与深度、质量和效益。
公共空间治理既是“政治账”“经济账”,也是“社会账”“生态账”“文化账”,经济上重点治理公共收益流失,政治上重点治理公权力缺位,文化上重点治理公共责任缺失,社会上重点治理公众主体不明,生态上重点治理公共环境恶化,实现了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的有机统一。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也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执行。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提升,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新中国成立 70年来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社会经济发展奇迹,能实现“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之治”,依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与制度体系三者的良性互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意。
在公共空间治理过程中同样要重视制度建设,加快完善各类体制机制,确保治理工作常态化、治理成果长效化。譬如,贯彻落实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公共空间治理各
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还比如,坚持把依法依规开展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作为基本要求,坚决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村集体资产管理法、自然资源环境保护法等政策法规。再比如,建立分期投入机制,明确投入责任主体,统筹使用各级各类资金,充分放大各类资金杠杆效应。建立有偿使用机制,发挥市场对公共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形成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经营高效、管理民主、监督到位的公共空间管理运行规范。建立公众共享机制,依托公共空间大数据平台厘清公共资源权属,推动公共空间权责明确、监管有效。此外,注重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邳州在公共空间治理实践中,将标准化建设贯穿始终,为治理提供了有据可依的规划、可以量化的指标以及可以评估的基准。
共建共享共治理念是公共空间治理的指导思想,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系统协同是公共空间治理的主要内容,制度建设是公共空间治理的根本保障,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共同推进公共空间治理的有序开展。
文章来源:《群众》2019年第24期
作者简介:何丽君,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
注:为便于编辑,本文参考文献未列出,详情请见附件。
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本站不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