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湖北大学县域治理研究院网站
湖北大学县域研究治理院
县域经济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首页栏目 > 县域经济 > 正文
发展大健康产业助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来源:《中国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2018-08-16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伴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望,大健康产业将在未来10-20年内迎来黄金发展期,以健康为中心,推动产业间深度融合,到2030年将建立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成为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广西将巴马定位为广西大健康产业的龙头基地,这对以巴马为核心的周边十个县区(东兰、凤山、大化、天峨、都安、右江、田阳、凌云、乐业)的脱贫攻坚和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央党校第17期中青二班社会调研活动总体安排,调研组围绕广西巴马及周边县区发展大健康产业、助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探索产业扶贫开发新路径进行了实地调研。

一、大健康产业助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情况

(一)坚持规划制度引领,促进健康产品链优化升级。大健康产业是跨行业、跨领域的新兴产业,涉及一、二、三产业及多个部门,为推进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亟需做好规划引领。“十三五”期间,广西将大健康产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巴马县积极对接国家、自治区健康产业规划,委托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等单位研制完成《巴马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和《巴马饮用水产业规划》等,高水准规划天然饮用水、长寿食品、民族医药、健康医养、康养旅游、主题会展以及文化体育等七大产业发展,为形成现代养生产业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岀台了《巴马瑶族自治县支持外地企业变更企业注册地入驻巴马优惠政策》,《巴马瑶族自治县支持外地企业变更企业注册地入驻巴马优惠政策补充规定》、《巴马瑶族自治县加快培育“四上”企业工作方案》,在市场准入、项目立项、土地供应、技术创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同时还研究设立巴马“大健康产业引导基金”,帮助解决产业发展中资金短缺问题。这些规划和举措,为巴马健康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用好对口帮扶机制,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巴马充分利用广东省和深圳市对口帮扶契机,发挥深圳市生命健康服务业发展势头好,生命信息、高端医疗等行业具有较强全球竞争力的优势,积极与周边县市开展产业合作,提升区域内健康长寿资源的利用水平,构建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首届“巴马论坛一2015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国际论坛”在巴马成功举办,积累了宝贵的办会经验与高端会展资源,今年又召开2017“巴马论坛”,为将其升格为“世界大健康论坛”并在巴马设立永久会址奠定基础。在巴马盘阳河流域选定20-30平方公里区域作为深巴大健康产业合作的实验区,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优势互补、园区共建、利益共享”的原则,促成产学研优质资源向“深巴试验区”汇聚。

(三)以大健康为统领,协调推进工农牧商旅物流业转型发展。早些时候,巴马发展了一些矿产经济,但破坏了生态,也无力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20137月,广西区党委、政府作出打造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的战略部署,以大健康统领全业态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一是全力推进旅游重大项目建设。提速推进自治区重点关注的华昱百魔洞国际养生度假区项目、中脉国际养生都会、命河一水晶宫创建国家5A级景区项目、赐福湖国际长寿养生度假小镇项目、巴马国际旅游集散中心等五大项目。大力优化旅游发展环境,积极拓宽旅游客源市场,今年1-9月,巴马共接待国内外游客预计407.48万人次,同比增长22.01%,实现社会旅游总消费36.65亿元,同比增长28.33%。同时一批农业综合体项目落户巴马,如深圳深鹏、南华糖业、天津宝迪、皇氏乳业等,为种养、农业循环经济、休闲观光,设施农业和特色小镇等领域发展提供示范,注入活力。

二是推进地方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升级发展。加大饮用水产业整合整治力度,对全县水企业进行重组整合,推动水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打造多个国内高端饮用水市场的知名品牌,培育了一批在自治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健康企业。巴马统一矿泉水有限公司、广西巴马丽琅饮料有限公司、巴马活泉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等企业生产的健康饮用水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此外,还大力开发以山茶油、香猪、火麻、五谷杂粮等长寿食品深加工为主的优势产业向规模化、优质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

三是初步建立健康扶贫产业的良性运行机制。巴马原种香猪农牧实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与500多户贫困户签订结对帮扶协议,带动贫困户增收。东兰县光彩集团快繁植物克隆基地依托光彩植物快繁技术,引领品种扩繁改良,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务工等形式,提高农民收益,带动周边农民致富。东兰县武篆镇月亮河长寿村项目坚持现代生态健康理念,突出了“中年养生,老年长寿”主题,盘活周边乡村人力与房产资源。凤山县万寿谷电子商务运营中心与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深度合作,促进城市工业品走进农村,让农产品走向全国,帮助农民增收。田阳县20万亩农林生态脱贫产业核心示范区采取“平台助推、带资入股、返包管理、产业融合”的模式,扶持、引导和吸纳贫困群众参与示范区经营管理,解决无土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和持续增收问题,效果明显。

二、发展大健康产业助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进展分析

(一)科学规划是引领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关键

《巴马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提出的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开放合作、创新引领的理念,立足于巴马自然生态与长寿文化两大核心优势,面向巴马本地以及国内外两个市场,围绕特色物产、健康服务、长寿文化为三大核心业态,着重发展天然饮用水、长寿食品、特色医药、健康医养、康养旅游、主题会展以及文化体育等七大产业,形成“两区三园四基地”产业载体,这是巴马到“十三五”末形成百亿大健康产业和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关键引领。在此基础上,巴马探索全域生态要素管理,强化生态底线优化国土空间的开发管控,加强县域范围内的生态修复,对赐福湖片区、盘阳河沿线、命河、百魔洞等核心旅游资源片区以及全域旅游确定的潜在旅游资源片区,划定生态红线,实行最为严格的生态管理。在巴马县多规合一规划中,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100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5.7%,凡此种种都体现岀较强的前瞻性和高站位,这是今后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共享合作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抓手-

巴马地区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为发展大健康产业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深圳先进的生命健康科研资源,与巴马独特的天然养生空间有机结合,既解决区域内高端康养市场供给不足的问题,又有助于自治区大健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优势互补、园区共建、利益共享”的原则,促成产学研优质资源合作共享。除深巴合作共建机制外,国际、省际、县际合作发展空间也很大,广西与东盟国家也有陆海相邻优势,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一西江经济带也可帮助省际间旅游和健康服务业合作发展,此外巴马地区周围县际合作共贏也是长远发展战略。

(三)打造晶牌是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

打造品牌特色形成比较优势,是赢得发展先机的关键。巴马现有水稻、玉米、香猪、油茶、火麻、无公害蔬菜、草莓园、食用菌生产等各类示范基地不断涌现,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已具雏形。巴马钳泉、百岁源天然饮用水项目陆续建成,丽琅、寿天下等项目完成技改,企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全县拥有4A景区2家,3A景区3家,目前正在全力打造5A级风景区。随着巴马国际长寿文化旅游节和“巴马论坛”的举办,巴马作为“世界五大长寿之乡”之一的国际知名度与日俱增。只要苦练内功、提升品质、创造品牌,八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越来越光明。

(四)大健康产业是民族地区精准脱贫的好路子

大健康产业涉及一二三产业,产业链条长,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发展潜力大,产品增值高,是实现《巴马“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确保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首选战略,符合巴马地方特点。大力发展饮用水、健康食品、生命生物技术、民族医药产业,协调建设康养度假基地、会议会展基地、精品体育赛事,对探索巴马等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具有重大示范意义。

三、发展大健康产业助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挑战

(一)产业基础薄弱问题

巴马农牧产品具有富硒、有机、绿色的特点,属于优质健康食品,但产品销售价格相对偏低,长寿健康的品牌价值没有充分体现出来。2015-2016年,全县粮食平均价格在2.S-2.7元/公斤,与全国粮食平均收购价格基本持平;按近期市场价格看,巴马香米的市场价格基本在6-8元/斤,比黑龙江五常米、泰国香米的售价低10%-20%;巴马香猪肉售价在30元/斤左右,比市面上常见的黑山猪肉价格低20%-40%。此外,山茶油、核桃油等农产品深加工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以初加工为主,缺乏上规模的精深加工企业,产品附加值未能进一步提升。同时,家庭传统种养基本模式还未改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程度低,有机农业、富硒农业、休闲农业、农业综合体等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还未成规模。

工业方面,巴马的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迅速,生产规模和品牌影响力快速提升,但产能远未充分发挥,企业经营效益不佳。2016年全县18家饮用水制造企业中仅有5家有盈利;全县饮用水企业合计生产能力超过200万吨/年,但目前实际产量仅为70万吨,产能利用率不足1/3。此外,企业分布比较分散,尚未形成聚集效应,仍然存在一批规模小、技术差的水企业,亟待整合。旅游服务业是巴马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但创造的经济效益与巴马大量的旅游人数以及候鸟人数明显不符。以2015年数据作为对比,当年巴马旅游总人次达到377万人,旅游业总收入28.8亿元,平均764元/人次,明显低于广西的910元/人次和桂林的1150元/人次;本地住宿餐饮业合计收入1.63亿元,平均消费约为50元/人次,大量的旅游消费并没有转化成为本地的经济收入。服务业方面,还没有一个养生养老项目建成运营,高端养生养老产品短期内无法有效供应,配套的医疗、交通、物流等服务也亟待加强。

(二)基础公共服务相对滞后问题

巴马的大健康产业以长寿养生为主体,以养生疗养为目的的“候鸟人群”每年超过10万人,对于医疗卫生、养生服务、保健产品、餐饮住宿等的需求很大。总体上看,巴马现有的医疗、居住、交通条件均较差,难以支撑日益增加的养生候鸟人群的多样需求。

“医”——目前,全县共有公有医疗卫生机构17个,基本能为当地群众提供基本医疗保健服务,但没有一家三甲医院,千人床位数、医技人员数等医疗资源配置均显著低于自治区平均标准水平,对于满足患有慢性病、需要长期医疗护理或高级医疗咨询服务的外来候鸟人群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住”——巴马目前仅有面向本地老人的养老院,没有商业化养老项目,养生候鸟人群大都选择租住本地居民的自建房,租金800-1500元/月不等,虽然基本居住需求能够满足,但医养结合、公寓式服务等更高的需求难以满足。本地已有四星、三星级酒店,但缺乏满足高端旅游人群需求的高档酒店,全县酒店整体接待能力不足。

“行”——从对外交通来看,巴马目前尚无铁路、高速、机场,与广西主要城市的通勤时间较长;从对内交通来看,2010年巴马路网总长度为909.3公里,2016年为925.8公里,6年时间仅增加了1.8%,其中,二级公路占比为13.43%,三级公路占比为12.98%,其余大部分为低等级公路,通行条件相对较差

(三)基础财力和专业人才缺乏问题

巴马经济总量小,农牧业缺乏规模经营,工业企业经营效益普遍较差,房地产需求不旺,2015年房地产投资2.33亿元,比2010年仅增长了41%,2016年进一步下降到0.39亿元;服务业的商业开发模式滞后,住宿与餐饮业的限额以上营业额合计比例不到20%,巴马财政收入不足,政府支出主要依靠转移支付,政府用于支持产业发展的能力十分有限。巴马县还十分缺乏高级人才资源,特别是在投融资领域、企业管理领域、健康产业等方面的高级人才都很欠缺,与巴马县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

四、发展大健康产业助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不断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

在国家政策许可的范围内,抓紧研究制定县域内鼓励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政策、措施,打造宽松的融资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和政策性资金进入当地大健康产业。深入推进饮用水产业整合整治,大力推进长寿食品、民族医药、医疗保健等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已落户的养生养老项目建设,完善服务业各项配套服务。加快制定人才引进配政策,采用多种形式,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积极引进各类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重点招聘金融、土木、会展和旅游等领域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到巴马就职,指导推动巴马经济社会发展。

(二)加强大健康产业标准的研究制订

加快研究具有行业和地方特色的有机食品、饮用水、康养旅游标准规范,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程度,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富硒农业、休闲农业、农业综合体等高附加值农业产业。完善香猪肉、蔬菜、水果等生态农产品质量分级、采后处理、包装配送、电子交易等标准体系,加强与天猫、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企业合作,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三)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加快水利、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快巴马国际旅游区建设步伐,其中重点加快推进百色巴马机场迁建工作,研究论证规划机场至巴马“大健康论坛”永久会址的轨道交通线路,构建内畅外通的交通体系,向外建设巴马三小时交通圈,内部提升县域公路系统及城市道路建设。加强城市修补,提升城市治理能力,重点治理核心景区及县城区“两违”建设,加强用地储备管理。

(四)加强自治区层面的顶层设计

中国长寿之乡中有26个分布在广西,占全国长寿之乡的35%,巴马作为世界五大长寿之乡之一更是享誉海内外。大健康发展必须依托这一比较优势,实施资源整合发展战略。然而受制于发展大健康资本投入高、人才技术要求等客观因素,加之大部分长寿之乡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单纯依靠市县力量很难实现大健康产业的重大突破,这就需要自治区层面协助推进“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理顺试验区体制机制,探索与深圳齐抓共治共同推动的合作模式,探索试验区开发模式创新、税收管理机制设计、人才吸引优惠政策,协调落实试验区相关的建设土地供给问题,进行土地资源“流转-供给-管理-监督”综合试点,保障世界大健康论坛的用地供给,推进试验区建设、永久论坛会址落地等工作。此外在国际、省际、县际间合作也需自治区层面协调引领。®

文献来源:《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1期

作者:严丽萍、李国隆、刘晟、赵国栋、付跃武执笔人:刘晟(责任编辑张家人)

本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本站不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

 



Copyright © 2013 isg. hub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大学县域治理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友谊大道368号 湖北大学    邮编:430062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