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对县域产业升级、要素激活、城乡融合、制度创新的总体分析和测度,构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设计经济活力、发展潜力、城乡合力、生态实力4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为科学评价我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供指标参考和目标导向。
关键词:县域经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持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以资源低效使用和生态环境污染为代价的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亟需探索更加合理高效的经济发展方式[1]。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调整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由注重高速增长转向注重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发展的核心要义就是高质量发展[2]。进一步而言,“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从收入增长看,高质量发展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举措;从消费结构看,高质量发展是科学优化供给结构以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从国际战略看,高质量发展是确保我国占据全球分工体系重要地位的有效途径[3,4]。总体而论,注重高速增长到注重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转换,需要选择新的发展思路,探索新的实现路径,全域和全方位实施系统化的体制突破与政策调整。
从我国区域结构看,县域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单元,也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区域。县域高质量发展既是全面贯彻新时代新经济发展理念的迫切需要,又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战略选择[5,6]。我国县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93%,2018年县域常住人口超过9亿,占全国总人口近七成,县域地区生产总值39.1万亿元,约占全国的41%。正因如此,县域高质量发展直接关乎我国脱贫攻坚、小康建设、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的有效实施,对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至关重要。需要指出的是,县域高质量发展包括经济高质量、社会高质量、文化高质量与生态高质量,其中经济高质量在县域高质量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进一步看,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普遍面临产业同构、要素流失、区域失衡等共性矛盾,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现实意义重大,而且任务紧迫。因此,本文主要围绕如何构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这一重点问题展开研究。
1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测度
我国县域经济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需要准确把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明确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任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当是经济增长更具效率、发展方式更加集约、生产生活更为生态的全新发展模式,本质上是产业结构升级、要素聚集提升、城乡关系改善和制度创新深化共同发挥耦合作用的逻辑结果[7]。进一步看,产业升级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产业发展和集群理论强调发挥区域内各种资源的聚合功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过剩产能,利用自组织力量和市场力量自下而上形成聚集经济效应,实现县域产业的转型升级。要素激活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手段。从要素供求理论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要解决县域范围要素不足矛盾,还要探索有效的要素激活方式,依托现有资源撬动并吸引更多要素进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8,9]。城乡融合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强调,只有打通城乡壁垒,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才能促进城乡要素自由平等交换,从而实现产业全面升级和城乡协调发展。制度创新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制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变量已成为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共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系列重要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制度创新的全面深化能够通过构建新的制度体系有效释放发展潜能,促进发展动能转换,保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10]。总体而论,“产业升级、要素激活、城乡融合、制度创新”是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虽然四大战略路径各有重点任务和目标要求,但相互之间互为依存、不可缺失,具有共同支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关联。正因如此,分析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重点围绕产业升级、要素激活、城乡融合、制度创新四个方面进行总体测度,准确厘清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更有针对性地提出战略举措。
1.1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经济发展是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而产业升级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总体上,我国多数县域产业基础薄弱、传统产业占比过高、产业优势不突出,受生态环境保护、淘汰过剩产能及市场需求变化等影响,传统产业增速大幅放缓甚至负增长,旧动能拉动不足,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11,12]。与此同时,县域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大部分产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以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不足,依靠创新驱动替代投资增长的发展方式尚未形成。为解决上述主要难题,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破除传统路径依赖,把产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实现特色化、生态化、高端化、规模化、品牌化、差异化发展。一是依托产业园区打造工业强县。大力培育和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有效进行资源整合、资产重组、资金引入和技术产品创新,促进县域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质量效益提升。二是发展特色农牧业打造农业强县。在农产品主产县域加快推进现代农牧业生产基地和加工园区建设,依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业,依托重点农产品企业打造地域特色优势品牌。三是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打造乡村旅游强县,依托县域丰富的生态、文态、形态资源,完善旅游产业发展指导清单,促进县域旅游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发展,打造一批乡村旅游名县、名镇、名村。此外,应高度重视县域发展的品牌化打造,塑造一批具有知名度与影响力的产品品牌和产业品牌,形成独具特色的县域品牌体系。
1.2要素激活
要素激活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手段。县域经济发展面临要素短缺与要素流出的双重困境,建设用地供给不足,县域建设用地指标短缺,用地指标争取难、分解难、落地难等问题突出,无法满足县域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用地需求。资金外流问题突出,绝大部分县域存款流向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区,资金匮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瓶颈。人才流失问题严重,劳动力大量外出,常住人口逐步减少,人口净流出比重不断增加,县域经济发展中城乡两端劳动力短缺的矛盾同时凸显。面对上述资源要素约束全面趋紧的严峻挑战,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全面激活要素,强化要素资源的有效支撑。一是加大土地政策支持,重点完善建设用地供给制度,强化用地总量控制和减量管理,加大力度清理整合县域范围内闲置工矿用地和“散弱荒”园区,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重点推进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更大范围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二是加强县域经济发展金融支持,拓宽县域资金供给渠道,提升直接融资比例,鼓励金融服务向村镇下沉,完善县域金融协作机制,发展农业保险和农村小额保险,建立和完善资信评价体系,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融资担保公司,为县域企业发展提供担保增信服务。三是实施精准人才引进与培育政策,建设一批高质量柔性引才基地,定期开展县域人才政策集中推介会,实施“雁归计划”,深化人才扶贫和技能扶贫专项行动。
1.3城乡融合
城乡融合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县域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媒介,长期以来的城乡分割是导致县域经济发展中要素不足、结构失衡与增长乏力的主要制度根源,也是向高质量发展转换的重要障碍。我国脱贫攻坚、小康建设和乡村振兴三大战略任务的重点在县域,难点在农村,当前不仅面临着551万贫困人口脱贫、52个贫困县摘帽的攻坚任务[13],更为重要的是仍有规模较大的相对贫困人口,必须有效确保脱贫后不返贫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探索构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机制。因此,应当在县域范围全面实施城乡融合战略,突破城乡要素流动阻隔,通过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协同发展与共同繁荣。在城乡融合不断深化背景下,一方面各类人才、资本和技术将不断向乡村集中,全面激活乡村资源,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要素支撑;另一方面伴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持续推进,将带动人口进一步向县域集聚,催生更多的新业态和新载体,促进更大规模的消费升级和城镇建设,提升县域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抓好县域建成区、特色小城镇和特色村庄建设,有效应对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等突出矛盾,重点解决城乡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与实际需求脱节问题[14]。特别是要全力推进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转变传统小农生产方式,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以精准政策支持产业链延伸和产业融合,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1.4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我国县域发展体制不优、机制不活等问题突出,投融资机制不完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矛盾尖锐。部门协调不力、支持政策缺失和营商环境不佳,不仅导致产业项目招引难、落地难、运营难,而且使得民营经济发展受阻,企业数量少、经营规模小、技术创新和竞争力不强、发展活力总体不足[15]。为有效破解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制度障碍,应重点强化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统筹协调,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强化协同互动,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新趋势与新要求的政策协同体系。全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提高政府效能,通过建立健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加强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提升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优化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环境。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园区,应大胆探索试行管理权限下放、审批事项集中办理;实行产权保护,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联合惩戒和黑名单制度,更大力度推进征信和信用评级,有效强化县域营商环境。与此同时,注重完善监督评估考核制度,开展高质量发展年度监测、重点项目监测、分领域监测,把高质量发展实施情况纳入县域综合考核之中。
2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
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促进产业升级、全面激活要素、深化城乡融合和创新制度机制等关键方面重点推进。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不断攻坚破难的长期过程,必须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为依据,瞄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基本需求,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对不同类型县域经济发展进行动态测度和分析评价,明确关键领域和突破重点,强化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领和目标导向。
2.1构建原则
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涉及产业、要素、生态、制度等各个方面,需要统筹当前和长远、局部与全局、城镇与乡村等多元关系。因此,构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遵循下述基本原则:①全面性与协同性结合原则。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丰富,评判经济高质量发展既需要以总体发展水平为依据,又需要对创新、协同、效率、绿色等具体方面有明确要求[16]。因此,构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既要综合考量,将经济发展、城乡融合、生态文明等领域发展情况纳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又要具有协同性,选择的指标不仅能够从不同角度出发体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平,还能充分反映产业、要素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共进关系。②科学性与前瞻性结合原则。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发挥指导作用,指标选取既要能客观、准确和全面反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和战略导向,又要具备前瞻性,将有利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效率性、协调性指标纳入其中。③简明性与可得性结合原则。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一方面指标选取应注重评价共识和降低成本的原则,指标数量不宜过多,应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尽可能选择一些成熟的指标数据;另一方面指标选取必须兼顾数据的真实可得性,尽量选择统计准确、时间连续的指标,既便于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测评体系,也能够实现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态分析[17]。④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原则。县域经济发展在自然禀赋及经济基础上存在较大差异,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县域在统一的战略布局中寻找符合区域特色和优势的战略定位。因此,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既要体现特殊性,充分反映县域在不同经济基础、经济发展阶段的现实情况,又要符合普遍性。指标体系既要能实现同类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的可比,也要能够通过权重差异实现更大区域不同类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的可比。
2.2指标选取
县域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基础区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必须在充分体现县域特征和发展需求的条件下,总体保持与国家及省域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取向基本一致,形成上下衔接互动的战略格局。当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我国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理念,已有研究表明,国家层面及省域范围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正是遵循新时代发展理念,重点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构建指标体系[18,19],综合测度不同省域之间或省内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样需要将新时代发展理念作为基本战略指向,以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基本需求为重点构建指标体系,契合自上而下的经济高质量评价要求。进一步而言,创新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对持续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具有关键性作用;协调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重点体现在城乡之间、产业之间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格局;绿色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明确县域经济结构、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的保护红线,充分体现生态低碳发展的战略导向;开放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交通条件改善,有效发挥区位优势,不断拓展区域合作空间,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共享是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终极目标,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优化基层治理水平,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20]。因此,一方面,“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必须贯穿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符合从国家层面到省域层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避免陷于因上下目标冲突而自身发展受阻的困境之中。另一方面,就我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而言,指标体系的构建又必须突出问题导向,瞄准重点矛盾,体现区域特点,充分凸显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在当前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经济增长状态、要素投入强度、城乡发展均衡程度、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居于更为重要和关键位置,是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总体测度的关键内容。基于此,本文构建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从动态发展视角对应选取“经济活力、发展潜力、城乡合力、生态实力”4个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下设24个二级指标,评价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内含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则分别在二级指标中具体加以体现。
(1)经济活力
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激发经济主体活力,推动县域经济运行稳定和经济活力充沛,实现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确保公共预算收入平稳增长,为人民生活提供更多的舒适和福利。因此,县域经济活力高质量维度方面,本文设计了8个二级指标。其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反映市场价格计算的县域当年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与常住人口之比,不仅表现出县域经济整体发展动力,同时结合常住人口测算人均数据,便于对不同条件下的县域发展进行比较。“经济密度”体现县域一定时期地区生产总值与幅员面积之比,是县域发展集约化程度的重要指标,综合反映县域土地利用效率及配置情况。“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表现为县域内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成果增长速度,反映县域主体工业企业的经济发展活力。“农村二三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是衡量县域农村地区二三产业发展情况的有效指标,能够较好说明县域农村地区经济结构发展水平,良好的三次产业发展态势是县域农村经济活力的重要体现,“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重点反映县域内服务业发展水平。“进出口和引进利用内外资增长率”是体现县域开放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其中进出口总额增长率体现县域国际贸易增长情况,引进利用内外资增长率表明县域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投资到位资金增长速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说明县域财政收入水平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发展关系。“政府性债务和隐性债务风险管控水平”指标说明县域经济发展风险程度,现阶段地方政府高负债问题备受关注,政府债务处于可管控范围己经成为县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
(2)发展潜力
随着投资及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县域地区以资源要素驱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将难以持续,需要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县域动能转换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县域集约式发展。因此,本文设计了6个二级指标体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发展潜力。“工业投资额增长率”“民间投资占固定投资比重”2个指标重点评价县域投资水平,良好的投资能够有效促进县域经济增长。“工业投资额增长率”侧重衡量县域工业整体投资水平。“民间投资占固定投资比重”则表明扣除政府性投入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以及与此相关的费用总和,侧重考察县域内民间资本运行情况。“研发经费占GDP比重”是体现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县域经济发展潜力需要以技术创新为支撑,而科技研发投入是科技创新的根本保障。“新增企业比重”指县域当年新增加的企业个数与企业总数之比,新兴企业的不断增加能够表现出县域的营商环境优良,企业发展动力强劲。“人均金融机构存款额”表现为县域一定时期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总额与常住人口之比,评价县域的人均储蓄能力,也是衡量县域金融资本实力的有效指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之比”评价县域居民收入水平与县域经济发展协调程度,也是县域居民消费实力的重要体现。
(3)城乡合力
城乡融合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坚持“协调”“共享”发展理念,统筹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推进城乡人民平等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因此,本文设计了5个二级指标测度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其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指城镇地区常住人口与县域总人口之比,重点评价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表明县域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扣除各种费用后用于最终消费和储蓄的收入占比,是衡量县域城乡差距的重要指标。“近三年粮食产量稳定度”是指县域内当年粮食总产量与近三年粮食平均产量的占比,能有效评价县域地区粮食供给的稳定情况。“特色小镇占比”表现为县域内国家级、省级特色小镇数量与全县乡镇总数占比情况,建设特色小镇有助于县域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城乡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体现县域城乡居民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比,侧重评价县域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
(4)生态实力
绿色发展要求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时强化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保护,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加强环境治理保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因此,本文设计了5个二级指标评价县域生态实力高质量发展。其中,“万元GDP能耗降低率”表现为每生产1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所消耗能源的减少情况,重点评价县域经济发展能源消耗水平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情况。“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表明县域建成区监测的空气质量优良达标数占全年应监测总天数的比例。“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体现出县域建成区内绿化面积与建成区总面积之比。“污水垃圾处理率”侧重评价县域城乡人居生活环境状况,上述指标综合反映县域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情况。此外,农村地区人居环境也是县域生态实力的重要体现,“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侧重反映县域农村地区人居生活环境改善情况。
本文构建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见表1)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契合新时代发展理念的同时结合县域发展的现实基础。指标体系突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我国县域行政区划结构中的特色性和重要性,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统筹融入到县域经济活力、发展潜力、城乡合力、生态实力4个方面,重点突出产业升级、要素激活、城乡融合、制度创新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二是注重指标的可比性。我国县域地区特征差异明显、经济发展不均,以总量(总额)衡量的指标在不同类型县域地区不具有可比性。因此,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以人均测度指标或比例测算指标为主,通过确定指标的人均水平和占比水平,可以更为科学合理地评价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三是指标间具有互补性。本文选取“经济活力、发展潜力、城乡合力、生态实力”4个一级指标各有侧重。“经济活力”侧重对县域整体经济情况、财政收入及产业结构进行指标设置;“发展潜力”以创新为核心,突出县域投资情况、研发经费投入及新增企业数量,更加关注县域驱动力发展内核;“城乡合力”侧重城镇化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指标设置;“生态实力”则强调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测度。与此同时,24个二级指标交叉性弱,指标间的测度数据差异显著,指标释义性较强。四是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24个二级指标基本可在中国县域统计年鉴、省级县域统计年鉴、县域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县域年度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查找获得,个别指标数据或可在县域政府统计网站查询获得,或可在县域政府统计部门咨询获得①,较为容易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与比较分析。
表1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
序号 |
二级指标 |
经济活力 |
1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
2 |
经济密度 |
3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4 |
农村二三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
5 |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
6 |
进出口和引进利用内外资增长率 |
7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 |
8 |
政府性债务和隐性债务风险管控水平 |
发展潜力 |
9 |
工业投资额增长率 |
10 |
民间投资占固定投资比重 |
11 |
研发经费占GDP比重 |
12 |
新增企业比重 |
13 |
人均金融机构存款额 |
14 |
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之比 |
城乡合力 |
15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16 |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
17 |
近三年粮食产量稳定度 |
18 |
特色小镇占比 |
19 |
城乡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
生态实力 |
20 |
万元GDP能耗降低率 |
21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 |
22 |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23 |
污水垃圾处理率 |
24 |
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 |
3结论
县域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面临多重挑战,理论上如何认识,实践上如何应对都需要给予重点研究。通过上述分析,本文认为,我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产业结构升级、要素聚集提升、城乡关系改善和制度创新深化共同发挥耦合作用的结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将新时代发展理念作为基本战略指向,以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基本需求为重点,其中经济增长、要素投入、城乡均衡、生态环境居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地位。由此,本文重点围绕经济活力、发展潜力、城乡合力、生态实力4个维度选取了24个二级指标,为准确测度分析与量化比较我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渐进的长期演化过程,其评价指标体系应根据时代发展、技术变革进行调整并不断完善。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主要以当前县域发展的现实基础为依据,因而更适用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初期阶段。与此同时,作为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行政区域以及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中介单元,县域经济高质量指标体系既要契合国家层面和省域范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自上而下形成评价指标体系的闭合逻辑,又要结合县域层面的经济发展现实,从产业升级、要素激活、城乡融合、制度创新等重要维度进行系统分析测度,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合理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此外,全国不同县域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主体功能定位等方面差异显著,既有经济实力雄厚、创新驱动力强的市辖县和重点开发县,又有农业优势突出的农业县,还有自然禀赋丰富、需要生态涵养的禁止开发县。本文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与不同功能定位的县域纳入一套评价指标体系,便于对不同经济水平和功能定位的县域进行综合比较。因此指标体系的设计具有较强的基础应用性和区域覆盖性,能够满足重点开发县、农业主产县和生态功能县等不同类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的基本要求。
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功能定位的县域虽然可以通过构建基础性的统一指标体系进行测算评价,进行具有同一标准的比较研究。但并非意味着是要简单化地对指标进行统一权重的量化测算,如果那样,不仅不能准确反映并评价不同类型县域差异化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也会直接影响指标体系进行比较研究的科学价值。因此,本文构建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必须依据不同类型县的基本特点,科学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或熵值法等对指标体系进行差异化权重赋权,市辖县及重点开发县在“经济活力”及“发展潜力”2个一级指标上的权重系数应高于其他类型县,农业优势县域应侧重“城乡合力”一级指标的权重分配,对于生态功能县域而言,“生态实力”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应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县。在完成差异性权重赋权后进一步对相关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既可对不同类型县所在的省域范围进行均值统计,也可对不同省份的同类型县域选取相关数据进行全国范围的总体均值测算,进而分类评价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和提出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正因如此,本文对构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进行的理论探讨,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对不同类型功能县的指标测算分析进行科学性验证,这些正是后续研究必须深化和解决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金碚.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8(4):5-18.
[2]张军扩,侯永志,刘培林.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战略路径[J].管理世界,2019(7):1-7.
[3]郭爱君,毛锦凤.新时代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略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82-89.
[4]王振华,孙学涛,李萌萌,等.中国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基于结构红利视角[J].软科学,2019(8):68-72.
[5]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2011(4):26-40.
[6]郭晓鸣,廖祖君,巨栋.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对四川的启示[J].当代县域经济,2019(11):21-29.
[7]王耀,何泽军,安琪.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制约与突破[J].中州学刊,2018(8):31-36.
[8]吕风勇,邹琳华.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9]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去年底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551万人今年贫困县减少到52个-htm,2020-03-12.
[10]魏敏,李书昊.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11):3-20.
[11]孙豪,桂河清,杨冬.中国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评价[J].浙江社会科学,2020(8):4-14.
[12]马茹,罗晖,王宏伟.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测度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9(7):60-67.
[13]詹新宇,崔培培.中国省际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与评价———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证分析[J].财政研究,2016(8):40-53.
[14]李金昌,史龙梅,徐蔼婷.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统计研究,2019(1):4-14.
[15]任保平.新时代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理论阐释与实践取向[J].学术月刊,2018(5):66-74.
[16]刘亚雪,田成诗,程立燕.世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及比较[J].经济学家,2020(5):69-78.
文章来源:《软科学》
作者简介:王蔷(1990-),女,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丁延武(1978-),男,河南郑州人,博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与政策;郭晓鸣(1957-),男,四川雅安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与政策
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本站不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