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与结构内容的解读,以湖南省衡阳县为例,剖析了该县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探讨了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衡阳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体现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接近全省第一方阵;生态产业加速升级,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项目建设强力推进,2012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1.45亿元;节能减排凸显成效,生态环境明显改观;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普惠受益。然而,还存在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缺乏,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生态文明建设氛围不够浓厚,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因此,提出了衡阳县生态文明建设应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确立生态发展战略;探索建设指标体系,明确具体建设任务;大力培植绿色产业,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宣扬生态文明理念,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打造生态县域村镇等具体措施。
关键词:生态文明;县域生态文明;衡阳县;建设现状;建设措施
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状态[1]。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层单位,《中国县域经济推动产业升级实践》数据显示,从2008年起,县域经济增速开始高于全国总体水平[2]。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在县域;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是地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微观基础,是地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和关键任务。探讨与提出科学合理、完善可行的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传播生态文化和形成良好风尚的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与措施,可切实保障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实施。因此,本文以湖南省衡阳县为例,分析该县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具体措施与建议,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指导依据。
1.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与结构内容解读
1.1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经济生产活动中不断协调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过程,改进经济生产方式,在保持自然生态平衡、人文和谐中取得社会进步[3]。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4]。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中国的生态文明观的核心就是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持之以恒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5]。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形态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另一方面,人类自身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必须将生态文明的内容和要求内在地体现在人类的法律制度、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并以此作为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基本标尺。
1.2 生态文明的结构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6],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不但要做好其本身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更重要的是要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从结构内容上看,生态文明包括生态物质文明、生态精神文明、生态社会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生态政治文明五个方面,五位一体,相辅相成。其中,生态物质文明包括生态资源、生态产业、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等内容;生态精神文明包括生态意识、生态责任、生态义务和生态权益等内容;生态社会文明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生态环境文明包括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适宜的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谐等方面;生态政治文明包括生态法制、生态政策等内容。
2.衡阳县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近年来,在衡阳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衡阳县紧紧围绕富民强县、绿色发展的既定目标,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大力推进“一化三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朝着“十二五”规划目标健步迈进,实现了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有效促进了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和良性循环。
2.1 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接近全省第一方阵
近些年,衡阳县迎来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8.04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3.5%,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3%、19.7%、14.5%;完成财政总收入7.06亿元,增长3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3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477元,分别增长15.1%和18.2%[7]。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14.95亿元,增长12.6%;完成财政总收入8.69亿元,增长23.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7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313元,分别增长15.6%和21.7%[8]。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排名明显前移,经济总体实力接近全省第一方阵。
2.2 生态产业加速升级,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
全县生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26∶42∶32,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新型工业化强力推进,2012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89.99 亿元,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52.04亿元,分别增长17.6%和16.0%。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2012年落实粮食播种面积103200hm2,优质稻60000hm2,获全国粮食标兵县殊荣。种植棉花8400 hm2,蔬菜、瓜果12466.7hm2,新增规模养殖小区3个,规模养殖户103户。全县2hm2以上的种粮大户发展到8654个,安邦公司在全县流转及服务面积达到5666.7hm2。市场建设不断完善,全县有专业市场4个、综合市场8个、集贸市场84个。岣嵝峰、王船山、夏明翰、万源湖等旅游景点开发步伐加快,2012 年共接待游客65.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5亿元[7]。全县产业发展驶进“快车道”,成为科学跨越的主力军。
2.3 项目建设强力推进,首破百亿元大关
2011年衡阳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07亿元,比上年增长20.3%[7]。全年实施重点项目218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34个,竣工投产项目47个。2011年衡阳县继续被评为全省项目和投资工作先进县(全市唯一)。2012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1.45亿元,首破百亿元大关,增长39.2%。全年实施重点项目235个,年末竣工或投产136个,完成投资77.8亿元,增长52.1%。其中,省市重点项目33个,完成投资32.6亿元。2012年衡阳县再次被评为全市项目建设年活动和项目考核先进单位。2011-2012年全县共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1.52亿元,超过“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183.2亿元)。
2.4 节能减排凸显成效,生态环境明显改观
2011-2012年通过抓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衡阳县按期完成衡阳市节能减排领导小组下达的污染减排任务。2012年全县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426.1t,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22758t,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为4567t,氨氮排放总量为2809.1t。县城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7.5%,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8.4%;县城空气质量优于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县域区域环境噪声优于国家环境噪声相关标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平均值分别0.036mg/m3、0.030mg/m3 和0.073mg/m3[7]。2012年全县森林覆盖率40.78%,新造林2466.7hm2,其中“三边”造林1666.7hm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供水工程42处,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12.5万人。全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2.5 城乡居民普惠受益,彰显社会文明进步
近些年是衡阳县老百姓获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县委、县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惠民行动,社会保障实现了政策全覆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面推开。2011和2012年全县城乡居民登记参加养老保险人数分别为56.62万人和71.69万人,参保率为85%和9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分别为98%和100%。2011-2012年全县新建扩建乡镇敬老院6所,新建合格学校37所,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20个,农家书屋687家,新建保障性住房分别为530套和408套,总面积分别为25000m2和20479m2[7]。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社会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全县还以岣嵝峰国家森林公园创建湖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为契机,大力传播和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彰显社会文明进步。
3.存在的问题
衡阳县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步入良性轨道的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尽人意之处。
3.1 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生态兴县战略须进一步落实
衡阳县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己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生态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绿色生态立县”的县域发展战略有待进一步落实。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县域发展目标的程度还不够,一定程度上较为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硬指标,相对弱化生存环境、生活质量、幸福感等软指标。推行党员干部政绩“绿色GDP”考核的进展有待加快。
3.2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尚未拟定,生态文明建设有待完善
衡阳县尚未拟定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和考核的统一、规范、科学的指标体系。目前,主要参考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年制定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体系[9],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10],以及中央编译局2008年发布的国内首个《生态文明建设(城镇)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要么偏重于生态建设,要么偏重于人民生活质量,要么偏重于解决城镇或“三农”问题,简单地将这些指标体系嫁接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上势必存在缺陷。
3.3 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
衡阳县现有的重点建设项目大多属于资源开采和加工类,资源、环境瓶颈制约较为明显,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较大;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偏大,科技创新力度有待加强。据统计,2010年衡阳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0%,单位GDP能源消耗为1.2t标煤/万元,与国家生态县的要求(≤0.9t标煤/万元)[9]尚有一段距离。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污染物以及城镇污染、农村面源污染的整治力度较弱,2010年全县城市污水处理率为6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62%,离国家生态县的要求(依次为≥80%、≥90%、≥90%)[9]存在一定差距。大企业、大产业偏少,产业发展的综合水平以及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不高,与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尚有一段路要走。
3.4 乡镇居民生态意识较为薄弱,生态文明建设氛围不够浓厚
目前,县域内部分乡镇居民生态意识较为薄弱,生态责任与生态义务不强,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不够文明。尚未在全县范围内形成倡导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构建具有生态文明特色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体系,形成以“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和生活理念,打造人人关注生态、爱护绿色、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生态文化在现代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5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态县域村镇建设有待加强
虽然全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加强,但相对于快速的经济增长而言,还存在相对滞后现象。个别乡镇、行政村对生态城镇建设的认识不足,导致建设进展缓慢。个别乡镇、行政村建制规模小,配套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生态功能难以发挥;人口少,难以形成生态消费规模效应和生态产业集聚效应,尤其影响二、三产业的发展。另外,全县城镇化水平偏低,据统计,2010年城镇化率为32.0%,而当年全国平均水平达49.7%。
4.衡阳县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措施与建议
4.1 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确立生态发展战略
衡阳县要以争创湖南省“两型”社会示范区为引领,加快构建有利于绿色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将 “绿色生态立县”确立为县域发展战略方针之一,在县域发展目标和要求当中充分融入生态文明理念,提出不仅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硬指标上走在湖南全省县(市)前列,而且要在群众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幸福感等软指标上走在前列。同时,大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与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与奖惩机制。要精心编制《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以及《乡(镇)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出台有关创建生态文明县的意见、方案和考评办法等相关文件。成立生态文明县建设领导小组,全县各个乡(镇)设立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全县从上到下层层建立工作责任制,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监督、政协参与、乡(镇)部门协作”的立体工作网络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齐抓共管”的责任管理体系。确立生态经济主导地位,完善土地流转、资金投入、科技支持等配套政策,鼓励引导生态产业发展。
4.2 探索建设指标体系,明确具体建设任务
建议根据本县实际,围绕一个中心———促进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同时糅合我国时下倡导的建设主题如“发展生态、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等,从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生态社会文明、生态意识文明等方面构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具体可借鉴广西崇左市、浙江丽水市等地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框架[3,11]。建设指标体系一旦确定下来,就要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建设实施方案,将建设任务逐一分解到相关的县(局)职能处室与乡(镇)、街道,同时列出建设时间表,确保任务明确、责任到人、限期完成。
4.3 大力培植绿色产业,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其核心是低碳技术水平的高低[12]。衡阳县要实现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须着力培植绿色产业。
一是倾力打造绿色工业,全面提升工业质量效益。要重点布局“一区(西渡省级经济开发区)三园(界牌石市陶瓷工业园、关市铁矿工业园、洪市钒矿工业园)三基地(井头石材基地、库宗家具基地、演陂建材基地)”建设,重点发展全县陶瓷、医药、机械制造、采矿、光伏、轻工、电子、农产品加工、建材、家具十大优势产业。要着力抓好这十大优势产业的节能减排,发展无污染、低消耗、资源再利用的绿色生产工艺。
二是积极发展绿色农业,构建绿色农业循环体系。要发展集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生态化、国际化等诸多特征为一体的现代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构建循环型绿色农业体系,加快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产业链接循环化与废物处理资源化,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积极探索通过股份合作、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等形式来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有机农业等现代农业。
三是努力培育绿色服务业,提高市场竞争力。要重点布局西渡县城和周边中心镇,发展以绿色物流、绿色旅游、绿色金融、绿色商贸为重点的绿色服务业。围绕“商贸活县”的总体目标和要求,重点做好全县主要商业网点布局,打造休闲旅游商业、农产品集散流通商业与社区商业三大体系,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锁商业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商贸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衡阳县商贸流通业在衡阳地区的地位四大提升。
4.4 宣扬生态文明理念,构建生态文化体系
要在全县城乡居民中,加强以传播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宗旨的生态文明理念宣扬,充分利用广播、电 视、报纸、书刊、杂志、网络等传统及新兴媒体,不断构建立体式的生态文化宣传平台。通过开展植树节、湿地日、爱鸟周等活动,不断展示生态文明的主题;通过建设森林博物馆、湿地博物馆、植物标本馆、林业科技馆、森林和湿地文化广场等生态文化设施,进一步创建并完善生态文化载体;通过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建设美丽乡村等活动,不断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运用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指导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即强化农村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倡导农产品的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13]。要加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文化氛围。一是要培育崇尚自然文化,构建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共生的关系,树立热爱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二是要培育生态心态文化,弘扬崇尚自然的思想,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生态伦理观。三是要培育节约导向文化,形成节约优先、集约利用、适度消费的文化取向。四是要培育生态道德文化,要从小事抓起,从娃娃抓起,通过一点一滴的熏陶和积累,让娃娃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和习惯。五是要加强生态体制建设,要严格落实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法律制度体系,克服生态治理中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
4.5 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打造生态县域村镇
要严格按照建设部关于印发《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的通知要求[14],加强县域村镇体系规划,调控县域村镇空间资源、指导村镇发展和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一是要建设生态县城。要引进国际、国内一流规划设计单位完成西渡县城总体规划修改、详规及各项专项规划编制。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三个层次加以综合考虑并进行顶层设计。以建设山青、水绿、天蓝、景美的生态文明县城为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建设,全力打造最佳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
二是要建设生态乡镇。要处理好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的关系、发展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硬件建设与环境优化的关系,加强全县建制镇标准化示范街道、公厕、供排水管网建设,以洪市、渣江、金兰等小城镇为重点,健全完善乡镇规划,打造一批“人口聚集、产业对接、物资集散、适宜人居”特色小乡镇。
三是要建设生态村。引导散居的农村人口集中居住,推进农村山、水、林、田、路、房综合整治。要结合新农村建设,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群众素质较高的自然村作为生态村建设的试点,积累经验后以点带面,全面推开。如天津的新农村与生态文明村建设、浙江松阳县枫坪乡根下村的生态文明村建设是可供推广示范的典型范例[15,16]。
参考文献:
[1]杨悦,李燮,胡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生态文明[J].法制与社会,2010(16):184-185.
[2]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中国县域经济推动产业升级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8.
[3]张撬华,胡宝清,韦严.生态文明示范市指标体系构建及建设途径研究—以崇左市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7(4):74-78.
[4]钱俊生,赵建军.生态文明:人类文明观的转型[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12(1):44-47.
[5]郭印.中国的生态文明观是中西方生态价值理论发展与融合的结晶[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8(3):62-68.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衡阳县人民政府主办,衡阳县年鉴编纂委员会主编.衡阳县年鉴(2011-2012)[Z].衡阳: 衡阳市顺昌印务有限公司,2013:59-336.
[8]衡阳市人民政府主办,《衡阳年鉴》编纂委员会编著.衡阳年鉴·2013[Z].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292.
[9]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的通知(环发〔2007〕195 号)[Z],2007-12-26.
[10]程水源.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208.
[11]张梅.丽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分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3(2):36-38.
[12]甘路有,曾国良.四川民族地区低碳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6):687-691.
[13]沈红梅.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主旨及对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5(2):66-69.
[14]建设部关于印发《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的通知(建规〔2006〕183 号)[Z],2006-07-25.
[15]黄学群,李瑾.天津新农村建设的区域类型划分与发展定位[J].农业科技管理,2007(1):36-38.
[16]陈兵红,陈茂铨,金晓春,等.生态文明村建设模式研究—以松阳县枫坪乡根下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701-3703.
文章来源:《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简介:徐娟(1976-),女,湖南益阳人,讲师,主要从事企业经营管理、生态文明教育与高职教育研究
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本站不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