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方式。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建立绿色产业体系关乎全国推进绿色发展全局。文章首先分析了“十三五”确定绿色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其次分析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县域绿色发展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最后,结合理论与实际,提出县域绿色崛起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绿色发展 绿色产业 绿色转型 县域经济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面向“十三五”的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理念格外引人关注。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压力,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依然把绿色作为三五”的核心发展理念,体现出共产党人保护环境、造福子孙的胸怀和责任。发展绿色产业体系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是平衡“稳增长”和“调结构”两难目标的重要途径。一个以绿色产业、绿色产品为特色的生态文明新时代已经来临[1],县域经济绿色发展将迎来历史性机遇。
一、“十三五”确立绿色发展理念意义重大
绿色发展贯穿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作为“十三五”的核心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导经济绿色转型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绿色作为“十三五”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正逢其时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刻矛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出发, 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 、共享”的发展新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是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当今时代发展特征相结合,又融汇了东方文明而形成的新的发展理念;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全新发展理念;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就其内涵而言,绿色发展理念是一种系统的、整体的、有机的发展,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视角出发,要求经济活动过程的生态化、绿色化,其思想内核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
绿色发展理念是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我党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绿色转型的历史潮流,突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源环境制约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越西方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不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指导下形成的传统产业结构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目前,我国经济进入减速换挡、提质增效的新常态时期。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是将生态变量考虑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去,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发展方式是代替过去粗放式、数量化、扩张型发展模式的最佳选择,是引领我国产业结构顺应当前产业绿色转型趋势的科学理念,对解决目前的生态困境正当时。其深刻内涵对指导我国绿色转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绿色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实践方式
“十三五”阶段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也成为了今后一段时期贯彻生态文明建设新任务的重大举措。
首先,人类文明正在步入生态文明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必然突出生态所具有的绿色本源,因此,绿色发展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其次,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摒弃西方工业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对立的价值观念,重置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观念。可以说,绿色发展理念在五大发展理念中,扮演着这种价值取向的角色。最后,从方法论角度看,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的是一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它以理性的方式优化资源利用,引导选择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模式。绿色发展理念以哲学系统观的思想来研究中国当代出现的问题,为绿色发展模式在社会经济转型期的具体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具有方法论指导作用。
二、经济新常态下县域产业绿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面临的环境、任务都有新的变化,突出体现为经济发展平稳与质量并重。县域作为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层单位,承担着促进区域和国家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使命。在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不仅蕴含着巨大变革和创新活力,更面临着提质增效升级的战略任务。因此,有必要重新梳理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进一步明确当前县域产业绿色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以期为适应引领新常态,谋划绿色发展指明道路。
(一) 县域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压力较大
目前,我国县域经济运行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大部分县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忽视本地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合理规划。县域产业发展方式粗放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加剧,导致产业发展不可持续,势必阻碍产业升级及经济发展。首先,目前县域很多产业产业链短、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能源消耗较大。单纯依赖资源、传统加工制造的发展方式在国内经济下行和国际经济疲软的背景下难以为继。其次,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大多数县域产业结构单一,还存在同质化严重的问题,造成产能过剩和区域内恶性竞争等后果。最后,县域培育新兴产业能力不足。在现有产业依然能够以消耗大量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为地方带来GDP的情况下,包括政府、企业在内的群体都不愿为新兴产业培育和转型带来的风险买单。现代服务业、“互联网+”产业等绿色产业很难在县域地区找到生存的土壤。
(二)生态透支积重难返
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早期,许多地方缺乏统一规划,大多数企业属于自发性发展,布局分散、同质化严重,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严重等生态问题。自从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以来,过去县域的粗放发展方式已不再是主流,县域开始以园区化、集群式发展经济。但是,由于过去长期粗放发展方式所带来的生态透支积重难返,尤其我国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域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紧缺、土地污染、大气雾霾、水体污染等生态问题。此外,随着大型、中型城市产业升级转型的需要,很多高消耗、高污染产业转移到县域地区,这给县域地区资源、环境以及产业转型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长此以往,县域的生态承载能力将达到上限,县域经济将在过去的发展方式下走向萎缩甚至毁灭。县域发展既面临着过去生态文明的“欠债”,又面临着绿色发展带来的新的生态挑战。
(三)人才匮乏导致创新驱动力不足
现实中,由于我国很多县域城镇化质量并不高,医疗、教育、公共设施等资源相对缺乏,在县域和中心城市的竞争中,产业层次较低,大部分县域地区不能有力地吸引高素质人才。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乡村和镇地区本科学历人口占22.77%,城市地区占77.23%;全国乡村和镇地区研究生学历人口占8.58%,城市地区占91.42%。[1]可见,县域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才的匮乏和流失。如果仅仅依靠本地资源和政府政策倾斜招商引资来推进县域经济绿色发展,注定造成有“米”无“巧妇”的尴尬局面。
三、“十三五”县域产业绿色转型的路径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县域绿色发展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在于经济的绿色发展问题。县域作为城乡结合点,是我国实践绿色发展理念的空间核心。县域产业绿色转型成功与否对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找到促进“十三五”期间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突破口尤为重要。
(一)树立绿色思维方式是关键
发端于17世纪西欧的、统治世界长达数百年的现代思维方式,由于“二元对立思维”“机械思维”和“碎化思维”的缺陷,使它无法担当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任。由工业文明社会发展到生态文明社会,需要一种有机思维、过程思维、和谐思维和多元思维。实现从分析性线性思维向整体性循环思维转变,是推进产业绿色崛起的关键。
1. 树立绿色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
放眼世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来自自然和经济两方面的威胁。在这一关键时期,很多国家都根据国情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经多次强调绿色发展是时代发展之所需,未来的创新与进步都将在绿色发展中获利,绿色发展在其影响范围和深度方面都将是前所未有的。绿色发展理念的产生、发展过程,是社会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体现,是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的。
2.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平等理念
布依恩·斯温指出:“我们在讲述有关价值和意义的故事时,完全局限于人类世界,宇宙和地球只不过是一个背景……我们之所以陷入如此荒谬的境地,是因为我们从未置身于宇宙的现实和价值观念当中去。”[2]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使人类肆无忌惮地向大自然索取、毫无节制地破坏自然,最终作茧自缚,遭受来自大自然的连连打击,污染、疾病、洪水、干旱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解决人类社会“问题复合体”的关键是转变思维方式。人类必须真正意义上平等地看待自然与自身的关系,将尊重自然与自我尊重的意识等同起来,自觉践行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平等理念,开拓绿色发展的新思想、新道德、新观念、新思维方式和新境界。
3.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习近平一贯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这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质,是兼顾人与自然的双重价值,其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深远。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最终呈现既有“金山银山”,又不丢“绿水青山”的理想状态。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经济、社会、自然等多个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要以系统学为理论基础,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绿色产业崛起的方向标,使可持续发展的文明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之一,使绿色思维方式成为百姓绿色生活的自觉意识。
(二)抓住经济新常态机遇,打造县域绿色产业
新常态是我国经济进入平稳发展与生态质量统筹兼顾的新阶段,也成为绿色发展提质换挡的新契机。以往众多案例说明,拥有较好生态条件的地区同时具备较强的发展后劲。因此,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抓住机遇,把绿色发展作为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力量,将绿色产业作为实现推动绿色发展的关键。
1. 发展特色有机农业,打造原产地品牌
我国单位面积的化肥农药使用量已远远超出国际警戒线标准。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了土壤结构不可挽回地破坏和淡水资源毁灭性的污染。此外,石化农药的长期使用,其残存部分转移到农产品之中,给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用生态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取代传统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农业主要分布在各县域地区,因此县域应该成为推广生态农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具体应该做到根据各个县域气候、土壤等特色,树立品牌化思维,有意识打造具有特色的有机农业产品。实践证明,能赢得消费者信赖的安全农产品具有很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2. 挖掘原生态风情元素,发展乡村休闲文化产业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现代服务业是发展新兴产业的重点,要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提高发展比重、优化发展结构。乡村休闲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可持续性发展潜力大,具有优化产业结构、拉动消费、提高就业率等作用,具有很好的产业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在优化产业结构、转型经济发展方式、国家政策倾斜的大环境下,乡村休闲文化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乡村地区具有丰富的湖泊、丘陵、湿地、平原等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加上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与休闲文化底蕴,都为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发展乡村休闲文化产业要坚持生态化原则,不能破坏已形成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特色,要尽最大努力挖掘与维护大自然所创造的原生态文化,坚持保护乡野环境、乡风民俗、乡村生活,挖掘、提炼文化产业的底蕴,打造乡村休闲文化产业的独特品味。
3. 发展、培育大健康产业链
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对现代食品安全工作作出了详细要求;同年,商务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大众化餐饮的指导意见》,计划将我国大众餐饮的市场份额在未来五年内提高到85%。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伴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屡屡出现,人们在保证温饱、追求美味的基础上,越来越关注“吃的健康”的问题。在大众的主流诉求下,健康养生食品产业应运而生, 并迅速占领市场。在此背景下,发展结合地方特色的文化、食材,发展特色美食健康养生产业,打造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健康产业链,是县域经济绿色崛起的有效选择之一。
4. 打造环保产业、再制造产业高地
据统计,我国每年的垃圾产量居世界第一。根据2015年公布的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4年,全国废水排放量716.2亿吨,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294.6万吨,废水中氨氮排放量为238.5万吨;全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2.6亿吨,综合利用量20.4亿吨,综合利用率为62.1%。然而,在每年产出大量垃圾的情况下,我国垃圾治理业还远远达不到与之相匹配的水平。2014年,调查统计城镇污水处理厂6031座,全年共处理污水494.3亿吨,生活垃圾处理厂2277座,全年共处理生活垃圾2.42亿吨。[3]每年被忽略的“可再生垃圾”市场价值巨大。从垃圾中“谋利益”已受到国家和很多企业的关注。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15)》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等十大类别的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为2.45亿吨,回收总值约为6500亿元。[4]国务院在《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中提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规模将达1.8万亿元。《“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提出,要加强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现代循环经济的关键途径就是资源的回收、利用,这是实现粗放型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的重要环节。影响资源回收利用效果的关键在于回收站点的规划。鉴于此,可以采用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园的规划模式,将各种再生资源垃圾回收、利用的企业引入园区,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实现企业间的合作发展,产生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再制造是利用高科技,对废旧产品进行修复、改造、再利用的一种产业。再制造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兴、优势产业,美国再制造产业规模已达2700亿美元,超过计算机和钢铁产业。我国再制造业刚起步,方兴未艾。选好再制造领域,超前谋划,将带来县域产业的绿色崛起。
(三)提高县域人力成本投入,吸引高素质人才回流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县域产业的绿色转型离不开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尤其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互联网+”经济、绿色制造等具有高技术含量的经济形态,更离不开专业人才。因此,县域地区要加大对人才的资金、政策等全方位投入,以吸引高素质人才回流。首先,县域地区企业要实施人才战略,建立完善的人才挖掘、培养、储备体系,在吸引人才、运用人才、提高人才专业能力方面加大投入和奖励,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其次,县域政府要做好人才引进计划,大力引进县域产业绿色转型相关的专业人才,发展县域配套设施服务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是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也是实现中国永续发展的必然途径。绿色产业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实践,在国际上被定义为包括生态农业、节能减排、产业政策化在内的产业类型。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基石,让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县域绿色产业崛起的“指挥棒”意义深远。要把握绿色发展主要矛盾,强化绿色思维方式,通过绿化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崛起绿色产业、建立绿色产业体系,实现整个县域经济的绿色转型。
注释
[1]《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
[2]【美】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马季方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63页。
[3]《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5年10月29日。
[4]《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15)》,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5年4月29日。
文章来源:《理论视野》
作者简介:作者为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中央党校2015级博士生
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本站不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