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软件基础和灵魂所在,也是提升农民群众幸福感的现实需要。推进乡风文明要双管齐下,精神物质两手抓。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政府为主导,打造牢固物质基础。使农民破除封建迷信,摒弃陈规陋习,爱科学、有礼貌、讲道德,迎来在新时代的华丽转身。
关键词:乡风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村基础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乡风文明是指通过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等,在农村形成一种崇尚文明和科学的社会风气,以适应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
核心指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乡风文明指引方向,提供精神保障,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落脚点之一。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打造乡风文明的重要内容。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阅听能力普遍不强,思想偏于保守,不利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不利于对农民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严重阻碍乡风文明建设。因此,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积极抓好农村的文化教育工作。如开展村民读书会、专家知识讲座等,向农民推荐有关道德教育、卫生保健和农业科技等各类书籍。同时,要进一步建设农村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乡村文化室等。要重点从“娃娃教育” 抓起,以学校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继续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引进优秀师资力量,帮助困难家庭学生入学,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好少年。
——落地时代思想内涵。中国梦没有旁观者和局外人,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支持,乡村振兴是中国梦的一部分。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在乡村地区积极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强化新时代农民的归属感和使命感。一方面要继续抓好思想宣传,充分利用新型传播方式,将一幅幅“时代美景”勾勒在农民群众眼前。另一方面,基层党政机关要和农民群众一道,探索切实可行的村民自治道路,激活农民主动性,使其置身于“中国梦”中。
——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当前许多农村地区存在天价彩礼、赌博性质的打麻将、搞封建迷信、乱丢垃圾等不正之风与不良现象,严重阻碍了乡村振兴。针对上述问题,基层党政机关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陈规陋习,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摒弃不良之风。一方面,基层党政机关要利用广播电视播放、学习讲座、上门走访等形式进行思想教育;完善乡规民约,提倡尊老爱幼、尊礼守法、文明礼貌,明令禁止失范行为,必要时对当事人加以惩戒。另一方面,要培养村民主动参与意识,可与附近多个村庄联合设立一些奖项,如“五好家庭奖”“最美儿媳奖”等,以荣誉证书和一定数额的奖金激发村民积极性,提升宣传教育效果。
——丰富农民娱乐生活。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农业科技的进步,农民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但是娱乐生活相对匮乏。因此,怎样丰富农民娱乐生活,填补农民精神空白,就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在具体工作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根据不同人群开展不同娱乐活动。如针对老年人,可组织一些健康的民俗宗教活动,组织其打太极拳、观看传统戏剧,以填补其精神世界,防止封建迷信蔓延;针对精力旺盛的青壮年,可组织球赛,组建秧歌队、农村音乐队,开展技术比武,释放其青春活力,防止其沾染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惯;对于中小学生,学校、社区要齐发力,可通过讲美德故事、开展少儿演讲以及少年武术班等形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其思想健康发展。
政府主导打造牢固物质基础
农民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基础建设是培育文明乡风的物质载体。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对于解决农村人口外流和适婚男女比例失衡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要以政府为主导力量,为乡风文明打造牢固的物质基础。
——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中国要美,乡村必须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助于提升农民幸福感,对乡风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工作中要以政府财政为保障,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合理规划布局,做好街道翻新、危房改造、污水排放和垃圾清理工作,提倡村民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以使乡村道路畅通、房屋整洁、环境优美;另一方面,要完善生活配套设施,改善水电、通信和取暖条件,积极建设发展农村商业体系,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
——改善农村工作环境。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农村工作岗位少、农民收入低、工作条件差。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适婚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依然是许多村庄的真实写照。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体,改善农村工作环境,留住农村人口成为乡风文明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当地政府要因地制宜寻找自身优势,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经济体系结构。如根据当地特色尝试在旅游业上下功夫;根据气候环境引导农民种植高价值农作物,并帮助农民扩展销路;积极招商引资建设工厂,并引导企业工会发挥作用。多方协调,商讨农民的工资待遇问题。
——改善农村教育环境。农村教学质量和教学条件较差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优秀教师不愿留在农村,有能力的父母要把孩子送进城市,这也是农村全面落后于城市的缩影。改善农村教育环境不仅有助于缓解农村人口外流问题,也是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必要举措。现阶段缓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资金向农村倾斜。一方面适当增加农村学校数量,完善教学硬件设施、改善学生的餐饮和住宿条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提高乡村教师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农村地区作为教育“旱区”,这一点尤其重要。如果师资力量不足,可申请从城市重点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去农村轮岗,既能补充农村教师数量,又能给农村孩子更多接触城市重点学校优秀教师的机会。
——改善农村交通状况。改善农村交通状况有助于城乡互动与联通,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农民思想的开放,对乡风文明建设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村村通公路”和“四好农村路”的加快建设,农村的交通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道路越修越多,给交通监管带来压力,以致许多农村道路存在监管盲区。其次,农民群众缺乏交通法规知识和文明驾驶意识,常有违法占道、怒驾甚至酒驾现象。再者,乡村道路普遍重建轻养、道路狭窄、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指示标志不全。面对这些问题,当地政府要引进更多智能监管设备,缓解人力压力;完善道路安全标识和设备,并做好路面硬化等工作,增加道路安全性;对村民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提升其安全意识;增加农村公交班次,以更加方便村民出行。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之一,打造乡风文明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要举措,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对提升农民的幸福感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乡风文明建设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农村基础建设,为乡风文明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最终移除农村不良风俗习惯,摒弃封建迷信,形成有文化、爱科学、讲礼貌、讲道德、守法规的文明乡风。给予广大农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文章来源:《当代县域经济》
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本站不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