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湖北大学县域治理研究院网站
湖北大学县域研究治理院
基层之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首页栏目 > 基层之声 > 正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困境与路径研究——基于荆州区三个村庄的实践案例
来源: 发布时间:2021-11-05 浏览次数: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中,使用了“产业兴旺”这一新表述,强调乡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最主要的政策实施要点。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也是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纽带。

一、湖北省荆州市发展现状

以荆州区马山镇三个省级贫困村安碑村、枣林村、双垱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产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这三个村庄产业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产业比较单一

当前,乡村产业以水果、蔬菜、粮油等农业为主,鲜有工业和服务业。安碑村版图面积6.55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6280亩,其中苗木种植面积2730亩、水稻种植面积2570亩、果树种植面积700亩(其中脐橙种植面积500亩)、小龙虾养殖面积280亩(如图1所示)。村主导产业为优质稻种植和苗木种植,特色产业为脐橙种植。

1  安碑村产业分布饼状图

枣林村面积6.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589余亩、水域面积近1000亩。枣林村主导产业为优质稻种植和茭白种植,特色产业为枣树种植,水稻种植面积为1700亩,茭白种植面积320亩,枣树种植面积300亩。

双垱村村域面积5.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698.73亩,已成功引进果之韵有限责任公司、荆楚漆艺小镇、亿润绿色农业有限公司等市场主体。同时,该村积极打造优质稻米、棚架梨、柑橘等新型农业产业,已初具规模。

综上所述,这三个村产业目前以农业为主,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等服务业发展不足,一二三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产业链也不够完善,乡村产业以农产品种植和初加工为主,附加值低,且产业间缺乏有机联系。

(二)产业模式多元

在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共同努力下,依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政策的支持,因地制宜,积极引进资本成立合作社,与乡村充足的劳务、土地等资源要素结合,形成了多元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

一是政府扶贫项目模式。荆州区绿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双垱村,种植棚架梨和优质稻,享受产业扶贫奖补政策,占地面积100亩。荆州市统计局、区扶贫办、市老促会投资,是湖北省农科院重点推广项目。

二是回乡创业模式。2018年,安碑村乡贤注册成立荆州安碑果业有限公司。2019年,安碑果业种植0.75万棵脐橙,带动农户种植1.5万棵脐橙;2020年,带动村民种植0.7万棵脐橙。安碑村多次举办脐橙种植技术培训班,提高农户种植水平。量产后,农户既可以自产自销,也可以由安碑果业收购代销。

三是政企合作模式。双垱村的荆州亿润绿色农业有限公司,租赁该村现代火龙果基地,占地面积50亩,是市、区老促会向荆州区政府争取资金建设的现代农业项目之一,种植高品质红心火龙果。

(三)产业带动能力较强

安碑村的水果产业、枣林村的茭白产业、双垱村的粮油产业等,均发端于近几年。安碑果业注册资金200万元,果园占地面积约200亩,园内品种丰富,经营范围有果树种植与销售、农业观光旅游、果蔬采摘。枣林村娇娘茭白专业合作社共流转土地300余亩,现拥有75个茭白种植专业大棚及冷库等配套设施,年产值逐年攀升,目前已超过每年400万元。2020年末,近2000平方米的冷库及配套设施项目成功建成投入使用。

初具规模的乡村产业,具备了一定的带贫能力。乡村扶贫产业以土地流转、就近务工、技术指导等方式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双垱村果之韵有限责任公司、荆楚漆艺小镇、亿润绿色农业有限公司等市场主体,带动43户贫困户在合作社务工实现工资收入150万元,人均增收1万元左右。

二、主要问题

(一)同质化现象严重

近些年,脐橙、火龙果、梨等产业迅速发展,村民以种植热销产品为主,缺乏科学的种植政策指导、市场信息、科学发展意识,对乡村资源优势与农产品的市场优势掌握不准,一旦农产品滞销,难再改种其他经济农作物。种植品种趋同,易导致恶性无序竞争。安碑村种植红心火龙果20亩,双垱村火龙果基地占地面积50亩,产品雷同,一定区域内造成供过于求,影响火龙果价格和种植户利益。

(二)“互联网+产业”融合不够

虽然手机、电脑、宽带在三个村较普及,但是缺乏乡村电商和快递点。安碑村前几年尝试过农村淘宝店,开店不久倒闭。枣林村仅存的少有电商也只是帮助村民买进需要的商品,村民基本没有在网上售出产品,互联网意识淡薄,乡村产业以线下销售方式为主,网上销售不足。双垱村在互联网上销售优质大米等农产品,但网上销量不大。

究其原因,一是乡村信息资源和产品较分散,也缺乏深加工和知名度,村中难有像样的产品可卖。二是互联网等基础设施不健全,无产品集散中心,产品买卖途径不畅。三是村民网上操作能力低,对互联网等新事物缺乏了解和信任。四是互联网与产业融合需要一定的设备、人才等成本,乡村产业应用互联网的积极性不高。

(三)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安碑村、枣林村、双垱村形成了“村集体+市场主体+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以土地流转、就业务工、技术培训等方式带动村民致富。但是,村民真正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的程度不高,处于价值链底端,少有股份合作、分红等方式,本地村民参与到产业管理中的程度不够。另外,产业发展虽然对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是效果不明显,因为主要是引进市场主体,靠资源租赁,少有村集体办的产业。农户、村集体、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

(四)抗风险能力弱

安碑村红心火龙果、枣林村茭白、双垱村棚架梨等乡村产业,是扶贫期间发展起来的,这种政府主导的产业扶贫存在困境,较普遍的方式是驻村工作队依据贫困村的资源禀赋与产业特色,规划相应扶贫项目,将产业扶贫资金以项目形式直接投放到贫困村。基于脱贫压力与政绩的考虑,地方政府往往选择能够立竿见影、亮点鲜明的产业项目。政府主导的产业扶贫主要面临两方面挑战,一是专业能力不足的挑战,二是短期项目制模式和产业发展周期不匹配。一旦没有政府投资,容易导致贫困户返贫。

乡村产业目前发展规模不大,缺乏科学精细化管理,易受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影响,抗风险能力低。

(五)产业人才缺乏

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乡村人口进城和农业劳动力向制造业、服务业转移具有“精英移民”的特征,进城的人口和转移的劳动力在年龄、受教育程度、性别比例等方面明显优于留在农业农村的那部分人口和劳动力,引发了农村空心化、农业非农化、农民老龄化等乡村衰落现象,导致乡村人才匮乏。

乡村产业振兴乃至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乡村人才振兴。当前,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相应技能;乡村人才“走出去”多、“引进来”少,懂产业、会互联网技术的人才更是寥寥无几。

例如,安碑村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毕业的大学生不愿回乡创业,在村党员老龄化严重,致富带头人、产业指导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做大做强乡村产业存在一定挑战。虽然举办了技术培训,但村民仍然习惯于用传统方法种植,冬季低温天气冻伤了不少脐橙。安碑果业聘请的专家水平不高,导致红心火龙果选苗不优。

三、路径对策

(一)优化产业结构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思路,近些年的乡村产业发展,从产业隔离走向产业融合。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的实施方案,从而进一步指明,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关键在于走好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

因地制宜确定乡村产业发展策略。无论是安碑村的水果产业还是枣林村的茭白产业或双垱村的粮油产业等,都是在征求专家意见和群众建议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土壤气候条件、区位地理优势、生态资源、市场导向,依据乡村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其他比较优势,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形成能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并符合市场需要的产业结构,着重发展特色产业。

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三个村庄的产业基本都是农业,可以结合本村实际发展水果加工业和农家乐服务业,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设主题公园。安碑村在果业基础之上,依托毗邻八岭山林场的优势,集采摘接待、特色餐饮和研学基地于一体,促进休闲农业与旅游产业新业态发展,奋力打造荆州城市后花园和市民周末假期旅游地。安碑村和双垱村可把无花果、梨等水果加工成果干、罐头等产品,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丰富农村产业增值环节,通过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来提供更多农业就业和获利机会。

(二)深化“互联网+产业”

要促进互联网技术、智能化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现代技术与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密切融合,让农民充分享受现代科技成果,并运用这些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产业升级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完善农村宽带等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枣林村等地要增加快递点和乡村电商,建设产品集散中心,促进乡村产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二是打造乡村科技、信息人才队伍,促进乡村全面融入信息化浪潮,组织村民参加互联网培训,推荐表现好的农民上大专,培养科技型农民,加强电商宣传,加快村民接受新政策、新技术、新思路、新商机。三是有效应用互联网技术。深化互联网思维,依托互联网技术,村民既可以网上购买农资、销售产品,还可以发展订单农业、定制农业等新业态,缓解滞销难题,实现从“地里刨食”到“网上淘金”的转变,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三)健全利益联结机制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乡村产业不仅有盈利目标,还肩负着共同致富的社会责任。

要抓好“人、地、钱”三个关键,完善劳力、土地、资本“三个合作社”,盘活乡村产业发展资源,实现多赢局面。完善村集体、市场主体、农户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以土地流转、股份合作、订单帮扶、资产租赁、就业务工等方式促进农户增产增收。建立完善“公司+农户+基地”利益联结机制,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农产品优势商品优势转化增值,强化市场主体带动村民致富能力。盘活集体资产,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

(四)提高乡村产业抗风险能力

加强对驻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和产业发展指导员的产业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做好产业长期发展规划。切实防范产业返贫风险,要大力支持扶贫产业,给予过渡期政策,实现扶贫产业向乡村振兴产业平稳转型。定期做好产业的市场风险评估工作,购买产业保险,设立一定的扶贫产业风险补偿基金,为扶贫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同时,扩大产业规模,形成规模效益。加强产业科学、精细管理,向技术、管理要效益。

(五)培养乡村产业振兴人才

人才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发挥各类人才群体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作用。

选优配强乡村领导班子。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加强党支部建设,切实整治软弱涣散党组织,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针对安碑村等党员老龄化问题,注重发展年轻党员,培养优秀年轻后备干部,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尤其要注重村支书的选拔,提升综合素质,以“头雁领航”带动“群雁齐飞”。

引进产业和技术人才。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为乡村产业发展广纳贤才;激励更多优秀的城市人才下乡创业,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为乡村产业兴旺播下人才种子,争取能人回乡创业,把城市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融入乡村产业发展之中;聘请专家对乡村产业进行指导,促进产业科学持续发展。加强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提高科学素质、技术水平和产业技能,增强了解、信任、运用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拓展乡村产业网上发展空间。

 

作者简介:熊善泉(1967-),男,汉族,湖北公安人,大学本科学历,系湖北省荆州市委编办主任、组织部副部长;李声虎(1992-),男,汉族,湖北蕲春人,研究生学历,系湖北省荆州市委编办四级主任科员

本站不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

 



Copyright © 2013 isg. hub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大学县域治理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友谊大道368号 湖北大学    邮编:430062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