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湖北大学县域治理研究院网站
湖北大学县域研究治理院
县域经济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首页栏目 > 县域经济 > 正文
吴树俭:以新发展理念统筹县域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发布时间:2021-05-25 浏览次数:

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遵循的重要指导原则。新发展阶段如何按照新发展理念统筹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的关系,在推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与融合发展的基础上,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丰硕成果,是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 新发展理念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发展理念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战略思路。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最鲜明的导向,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把顺应新发展格局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必须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在新发展格局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理念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了实践指南。绿色发展的本质是处理好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要让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就是要按照新发展理念,把绿色生态作为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更加突出可持续性,更加注重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新发展理念为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提供了价值遵循。共享发展实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要实现共同富裕。新发展理念的共享,是在共同富裕思想基础上的理论升华,指明了发展的目标和力量源泉,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由党的性质宗旨所决定的。

二、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抓住发展的“牛鼻子”

当前,我国发展环境正面临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从国内来看,我们正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和“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交汇期,既要打好三大攻坚战,又要持续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东西方、不同利益集团分化加剧;新一轮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变革推动了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我们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同时加快发展特别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也愈发严峻。

抓民生必须抓发展。经济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坚持政治引领,抓好经济发展,才能更好地改善民生。离开发展抓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此基础上,我国各项民生保障不断完善,社会事业持续进步,但是,当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不足之处仍然存在,农村因病、因学、丧失劳动能力致贫返贫现象依然存在。如何提高广大农村、农民的抗风险能力?一方面,要织密织牢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网,实现贫困人口应保尽保,确保脱贫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另一方面,更要紧紧抓住发展的“牛鼻子”,不断以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坚定不移走好转型升级之路。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高低,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形成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经济,要在形成特色农业、农业深加工和推进农业种植现代化上下功夫;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构建优势突出、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筑牢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地基。

坚定不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充分发挥县城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两轮驱动;不断提升农村人口质量,加强就业、创业辅导和农业技术培训;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人才兴县战略。人才资源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也是驱动县域发展创新和提升政府治理效能的第一资源,县域经济发展要补好人才短板。当前,由于体制机制障碍和人才观念局限以及发展环境滞后等因素,县域人才“留得住”“用得好”往往受到掣肘。如何因才施策,加快人才引进和培育,切实破解县域人才工作“质”与“量”短板,是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 推动县域经济和民生保障统筹并进融合发展

要深刻认识抓民生也是抓发展。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和动力,只有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才能激发共建热情。

一是在改善民生中凝聚发展合力。马克思认为,利益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动因。我们党历来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价值取向,把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作为至高价值追求。我们必须坚持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始终将民生工作、民生工程放在突出位置,努力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民生,千方百计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二是在民生改善中夯实发展保障。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从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到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从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到首次提出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处处回应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围绕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重点民生领域,作出更多制度性安排,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经济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环境支撑。为了让万年群众“办事不求人”,我们启动了“微爱万年”建设,并将其作为“放管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点工程来推进。目前,“微爱万年”从1.0版做到了3.0版,可在线办理医疗、教育、社保等175项政务服务。近年来,群众通过“微爱万年”办理各类事项近百万件,节约办事成本2亿多元,得到群众广泛好评。

三是在融合发展中做强民生产业。持续加大民生产业扶持力度,推动改善民生和经济发展同频共振。进入新发展阶段,养老服务、医疗保健以及文体、旅游、休闲服务等事关百姓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产业,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要着力推动民生事业和民生产业协同发展,既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新增长点,又使之成为持续改善民生的着力点。

四是抓民生不能脱离发展实际。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系统、艰巨、复杂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的辩证工作方法。一方面,要尽力而为。各级党政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民生需求时刻放在心上,尽力保障,尽力安排,尽力满足。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将“过紧日子”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努力用政府的“紧日子”换来百姓的“好日子”。另一方面,要量力而行。立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许超出预期的诺言,不提不切实际的目标,不定达不到的标准,不做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要坚决防止打着改善民生的旗号,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要求,“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文章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作者简介:吴树俭   江西省万年县县委书记

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本站不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

 

 



Copyright © 2013 isg. hub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大学县域治理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友谊大道368号 湖北大学    邮编:430062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