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湖北大学县域治理研究院网站
湖北大学县域研究治理院
县域文化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首页栏目 > 县域文化 > 正文
李志伟 赵志峰:生态文明视域下县域城镇低碳发展的创新思路
来源:科学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22 浏览次数:

摘要:在指出现阶段县域城镇低碳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指导思想与低碳理论、重点领域、支撑体系和发展目标4个方面构建了县域城镇低碳发展的综合集成框架。文章认为,要创新县域城镇低碳发展的思路,以低碳意识为根本,转变发展理念,以规划为引领,优化空间布局,以创新技术为推动,调整产业结构,以能源结构优化为方向,开展节能减排,以基础设施为重点,推进废物综合利用,以低碳政策为保障,制定配套政策。

关键词:生态文明;县域城镇;低碳;创新;思路

1 引言

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和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1]。这与新型城镇化一脉相承,新型城镇化强调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中,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道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推进县域城镇化[2]。发展县域城镇不仅可以优化城镇体系,有益于缓解大城市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公共设施不足等多方面压力,而且符合低碳发展的理念,对践行低碳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除此之外,县域城镇走低碳发展道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保住青山绿水,进一步提升宜居程度,这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2 县域城镇低碳发展面临的困境

2.1 城镇规划理念落后,设计缺乏特色

对县域城镇而言,旧时的城镇规划理念、方法、技术仍大行其道。在规划中,缺乏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统一思考,套用大城市规划模式,使城市与县域城镇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千镇一面”的格局初现端倪。建设大公园、大广场、宽马路以及高层建筑,甚至引进国外“新、奇、特”的大体量建筑物,破坏了城镇原有的道路与街区、街巷尺度、建筑风貌等。这些做法不仅违背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特征,无法延续小城镇的历史文脉,既不实用,也不低碳,大大降低了县域城镇的特色和吸引力。

2.2 能源结构不合理,污染严重

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分别高达76%和68.9%,是世界上煤炭比重最高的国家[3]广大的县域城镇中,供暖及炊事用的燃料以煤炭、秸秆、薪材为主,水电、风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偏低。现有的能源结构不但造成森林、草地、矿产等资源的过度消耗,也不能使秸秆还田,改善农田质量,还加剧了环境污染。

2.3 接受落后产能,污染转嫁严重

西部地区的县域城镇为迎合东部地区落后产能迁出,以劳动力成本、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方等方面的优势为吸引,环保准入门槛设置过低,虽然可以获得短期的经济发展,从长远来看,失去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得不偿失。例如,震惊全国的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就是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放松产业准入,接受落后产能而造成的污染。

2.4 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浪费严重

城镇是要素聚集的产物,土地聚集在小城镇要素聚集中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土地集约利用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保证[4]。多数城镇热衷于占用城镇周边的新增用地搞大规模的城区建设,忽视对存量土地的挖掘。例如,占用大量耕地建设工业园区,致使农业生产空间不断萎缩;园区面积大,土地利用率低,整体规划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土地要素的集聚。产业布局空间不合理,致使就业和居住在空间上分离,出现了“有城无业、有业无城”的情形,形成大量被动式的交通需求,增加了居民日常出行的总量、出行距离和机动车的出行需求。

2.5 基础设施不符合绿色、低碳的要求

县域城镇道路网格体系建设不完善,公共交通服务滞后,城市慢行设计欠缺。小城镇宽马路、大广场的建设,使得道路规划不合理,增加了居民外出量。缺少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的分割,人行过道宽度太窄。此外,煤炭使用量偏高,清洁能源使用率有待提升。排污基础设施落后,污水处理能力差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工业废水处理不达标。

3 生态文明视域下县域城镇低碳发展的综合集成框架

低碳模式是人们在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转变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排放的生产方式,发展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生产方式,减少人类活动的碳排放量,彰显生态文明的价值。低碳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县域空间、经济、能源、环境和社会系统等方面。为实现县域城镇的低碳发展,应从指导思想与低碳理论、重点领域、支撑体系和发展目标4个方面构建县域城镇低碳发展的综合集成框架 (见图1) 。

 

3.1 指导思想与低碳理论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在城镇建设中,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2 重点领域

低碳发展需要落实到县域空间战略和产业战略中。具体而言,首先在规划空间系统中,树立低碳发展理念,根据资源禀赋、承载力和开发潜力及市场需求,确定县域城镇性质、功能定位和规模,控制环境容量,限制过度开发。其次,在科学定位县域城镇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再次,实施资源系统低碳化,调整能源结构,增强节能减排能力,打造节约型、生态型城镇。此外,优化县域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内生态用地,发展垂直绿化,提高人均绿地面积。引进先进技术,实施循环经济项目,建立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链,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最后,倡导低碳交通和低碳生活消费理念,建设紧凑型社区。改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完善各类步道、人行道、自行车道、过街天桥、地下交通体系,优化污水、生活垃圾、照明、燃气等基础设施设备。

3.3 支撑体系

积极采用碳中和、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以低碳创新技术为支撑,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建立低碳交易制度和低碳补偿制度,建立炭汇交易机制,发展碳汇林,减少环境中CO2的存量。建立低碳法规和考核制度,从制度层面硬性约束碳排放量。

3.4 低碳目标

县域城镇低碳发展目标就是要达到经济系统的高效、社会系统的和谐和生态系统的均衡,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系统高效利用能源,以低投入、高产出为特征。社会系统减少消费高碳产品,以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为特征。生态系统所受干扰降低,以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特征。

4 生态文明视域下县域城镇低碳发展的创新思路

4.1 以低碳意识为根本,转变发展理念

从低碳制度开始,通过制度的约束和引领,使低碳从制度变为自觉行为。首先,在经济新常态下,第三产业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政府要转变发展理念,强化第三产业对县域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其次,企业要积极响应,增强环保意识,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企业增长从“高增长,高排放”的高碳增长模式向“高增长、低排放”的低碳增长模式转变[2]。最后,公众要树立低碳消费观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深刻意识到低碳行动不仅关涉整个社会,而且与自身的健康和生活相关,使低碳消费理念贯穿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

4.2 以规划为引领,优化空间布局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关键在于科学规划[5]。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制定低碳规划,约束县域城镇的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以及产业空间的建设,从而实现低碳社会、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态的目标。在紧凑城市和精明增长的发展理念下,县域城镇规划要有效控制城镇的增长边界,延续原有的城镇格局与街巷肌理,协调好新老镇区的布局关系和风貌特征。同时,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土地的利用强度和承载力,强化土地的综合利用开发,引导城镇向“有机分散、分片集中、分区平衡”的紧凑型城镇发展。用规划引领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以产业绿色升级为重要路径,重构空间管理体系,有效控制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确保土地集约利用,优化公共空间设施服务,从而达到空间低碳化、产业低碳化、出行低碳化、生活低碳化。

4.3 以创新技术为推动,调整产业结构

城镇低碳模式的发展,需要低碳技术作为保障。低碳技术主要包括:温室气体的捕集技术、温室气体的埋存技术和低碳或零碳新能源技术[5],县域城镇要拓展这三类技术在三大产业的应用领域。政府要加强引导,企业要积极响应,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要共同参与,共同构建低碳技术创新体系。督促企业改造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减少碳源。大力发展生态、低碳农业,推广农业生态技术,调整农业结构。强化低碳服务业对城镇化的引领作用,大力实施“大旅游、大文化、大健康、大体育”的产业融合发展战略,培育以现代服务业、旅游业、集约化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绿色低碳产业,为低碳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4.4 以能源结构优化为方向,开展节能减排

新型城镇化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荣,要调整能源结构,降低高碳能源比例,大力推广新型能源利用技术,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重,促进常规能源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另外,县域城镇还要改变能源消费方式,积极探索低碳能源的研发技术,通过技术升级与改造,优化能源的利用方式和效率。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地热能等可再生性能源,优化风电开发布局,加快太阳能多元化利用。例如,在工业园区、商业区、居民区拓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实施“千万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加大对生物质多种形式的综合利用,鼓励利用农村秸秆、废弃物、城镇垃圾发展生物燃料,推进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政府要制定节能减排工作方案,完善节能减排考核制度,从源头上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完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新能源公交车投运力度,充分发挥其推广示范效应。

4.5 以低碳基础设施为重点,推进废物综合利用

低碳基础设施是实施低碳发展的必要保证,加大交通系统、水系统、能源系统、固体废料处理系统等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先发展公交、自行车等低碳交通方式,强化步道体系建设,打造适合县域城镇的交通街巷体系。实施污水处理项目,修建污水管网、人工湿地,升级污水收集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积极开发雨水、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提高水利用效率。市政设施和居民用电要积极使用和推广LED节能灯具,实施低碳照明。构建垃圾处理系统,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分拣、转运和回收利用体系,健全垃圾处理法规和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垃圾低成本、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

4.6 以低碳政策为保障,制定配套政策

与区域规划和产业规划相结合,制定低碳发展战略,使区域和产业的发展符合低碳的要求。制定相关财税制度,大力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给低碳能源生产者提供补贴,对低碳产品购买者予以奖励。加强低碳市场体系建设,制定和出台针对各行业的低碳技术和标准,降低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成本及价格,引导企业技术升级,优化低碳产品。建立低碳考核制度、考核目标体系和考核指标体系,将指标落实到各个责任单位,对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大力推动低碳制度的落实,强化政府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EB/OL].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18/c414305-29594512.html

[2]县域城镇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1011/c40531-23163816.html

[3]徐玖平,李斌.发展循环经济的低碳综合集成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 (3) :1-8.

[4]刘铮,陈龙.小城镇发展进程中的土地资源浪费反思[J].社会科学辑刊,2014,(4) :81-85.

[5]赵志峰,李志伟.科技创新理念下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7,35 (1) :59-62.

 

文章来源科学管理研究

作者简介:李志伟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营销与旅游规划赵志峰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旅游营销

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本站不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



Copyright © 2013 isg. hub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大学县域治理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友谊大道368号 湖北大学    邮编:430062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