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湖北大学县域治理研究院网站
湖北大学县域研究治理院
县域文化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首页栏目 > 县域文化 > 正文
谭东华 周正刚:培育壮大县域文化产业的探讨
来源:学术论坛 发布时间:2019-06-14 浏览次数:

摘要:培育壮大县域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要促进县域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需强化文化产业支柱性产业意识,转变落后、保守、绝对、模糊等思想观念;坚持因地制宜与大胆创新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实施项目带动、品牌引领、产业融合、差异化发展的发展方式;破解体制与机制、资金与人才、市场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制约瓶颈。

关键词:县域;文化产业;培育壮大

县域文化产业,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产业方式生产、营销文化产品及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主要包括文化旅游、娱乐休闲、演艺会展、数字信息、体育健身、民间艺术、工艺品、文化用品制造等种类。县域文化产业是一座富矿,大有可为,进行深度开发和培育发展,不仅可以保护“绿水青山”,而且可以换得“金山银山”;不仅可以“富口袋”,而且可以“富脑袋”;不仅可以增强农民的获得感,而且可以提升农民的幸福感,是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笔者试就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思想观念、发展方向以及制约瓶颈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促进县域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强化产业意识转变思想观念

发展县域文化产业首先必须解决好认识和思想观念问题,即“要不要发展”的问题。针对县域实际,目前县域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强化一种意识、转变四种观念。

(一)强化一种意识

发展县域文化产业必须强化一种意识,即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的意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强调“十三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显然,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性产业,必须有国土和人口都占全国大部分的县域的贡献和支撑。但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这些核心区,县域发展得好的可谓凤毛麟角。就湖南省来看,2014年湖南规模以上文化和创意产业总产出、增加值分别达4605.49亿元、1513.86亿元,其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为5.6%[1] ,已成为支柱性产业。但省直和长沙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占去大半份额,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以上的县域只有凤凰、韶山、浏阳等寥寥数县(市),与县域的地位极不相称。而事实上,县域文化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是一个农耕文化积淀极为深厚的国度,传统文化的资源和基因主要分布和根植于农村,每个县都拥有自己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积累,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条件。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认识,勇于开拓,力促发展。当然,如果没有做好顶层设计,没有规划和准备好,就不要盲目发展,急于求成。发展县域文化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村村点火,处处冒烟,搞遍地开花的文化“大跃进”。

(二)转变四种观念

发展县域文化产业是一种探索和创新,必须转变和破除一些陈旧观念。目前,亟需着力转变的主要观念有:一是落后观念,即克服经济欠发达地区不适合发展文化产业的落后观念。有人认为,文化繁荣发展要有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撑,发展文化产业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事,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县域和基层乡镇并不适合发展文化产业。这种观念显然是十分片面而落后的。恩格斯早就说过,社会意识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2](P704),思想文化可以超前于经济的发展。比如,湖南就处于经济欠发达的中部,并非名列前茅的经济强省,但文化产业发展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因此,那种认为文化只能跟随经济亦步亦趋发展的陈旧落后观念必须破除,要树立先行独奏“小提琴”的观念,增强经济不强大县域发展文化产业的信心,提高发展县域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保守观念,即克服发展文化产业是大城市的事情而与农村和小城镇无关的保守观念。有人认为,发展文化产业只是处于经济文化发展中心的大城市的事情,农村和小城镇不具备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人才、技术、市场等条件,想发展也发展不了。毫无疑问,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心在城市,但这绝不意味着农村县域和乡镇无所作为。农村有独特的地方文化资源,也有很多民间艺人和文化能人,完全可以发展与大中城市不同特色而又互补的县域文化产业。比如湖南省岳阳的张谷英村、江永的上甘棠村,以及双峰的荷叶镇、望城的铜官镇等,其文化积淀和内涵极为丰厚,而且文化遗存保护完好,其文化旅游业、休闲业发展正方兴未艾。三是绝对观念,即克服文化事业单位完全不能进行产业和市场运作的绝对观念。有人认为,作为县域主要是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搞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而文化事业单位是不能办产业的,这种观点过于机械和绝对化。实际上,县域有的文化事业项目如广播电视的娱乐、体育类节目,以及艺术培训、数字技术服务等,是完全可以从公共文化服务中剥离出来发展产业的,这里并没有非此即彼、不可逾越的界限。四是模糊观念,即克服发展文化产业必然依靠政府财政投入的模糊观念。有人认为,发展文化产业如果政府手里无资金投入,就只能望洋兴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际上,发展文化产业并非都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现在民间、社会积压着大量资金、资本要找增值的出路,只要有好的文化产业项目,有很多资本是愿意投入文化产业的,关键是要把有特色、有前景的文化产业项目做起来。

二、明确发展重点把握发展方向

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在有的地方可能还是一张白纸,如何画出最美的图画,规划选择发展哪些产业,以及采用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就显得特别重要。顶层设计做得好,思路方向正确,可以事半功倍;反之,跟风赶浪,发展思路不清,发展方向不明,就发展不起来或者发展效益低下。

(一)县域文化产业的选择

县域文化产业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因地制宜与大胆创新相结合。一方面要发展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产业,讲好本地“故事”;另一方面,也要创造“故事”,注重大胆创新,善于借用和挖掘多种资源。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是有资源和发展空间。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大体上有三种情况:一为就地取材,珠联璧合,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靠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穿连整合发展文化产业。如韶山打造伟人故里游、凤凰发展古城文化游、浏阳发展花炮和菊花石产业等,就是发掘、利用和整合本地的文化资源,产生文化品牌效应。二为小题大作,点石成金。这是指某一文化资源在当地并不明显或独有,但通过精心打造和强大的市场造势与运作,使之成为有影响力的产品,达到点石成金的目的。如湖南石门夹山寺造就的闯王的禅隐文化就是如此。三为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如果本地没有相应的文化资源,是否就意味着不能发展县域文化产业呢?这也不是绝对的,那就要看我们的创意和创造了。美国没有花木兰、没有熊猫,但其动画片《花木兰》《功夫熊猫》却把我国文化资源拿去做成产品和品牌,再来让中国人及全世界人看,赚了个盆盈钵满。江苏常熟没有恐龙化石,但它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博物馆合作办了个中华恐龙主题公园,做成了亚洲数千家主题公园中名列第11位的品牌;浙江横店镇没有影视,但开发了一个闻名遐迩的集影视拍摄、旅游、度假、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大型影视城。这就说明我们的创意不仅可以“移花接木”,而且可以“无中生有”。因此,发展县域文化产业不仅要依赖资源,而且要有创意,这样才能真正用好和激活资源。

发展县域文化产业需根据自己的优势、特色和条件,选择好重点和主攻方向。一般来说,县域可以考虑发展的主导文化产业有:以文化旅游观光为主发展产业,如婺源、平遥、凤凰、周庄等就推出了文化旅游的精品;以演艺娱乐休闲为主发展产业,如昆山曲艺、吴桥杂技、湘西德夯苗艺等打造了演艺产业的模式;以传统工艺品为主发展产业,如东阳木雕、莒南柳编、潍坊风筝、益阳竹编等就开发了传统工艺品市场。还有诸如以名人节会民俗为主发展产业、以文化创意创新为主发展产业等。关键在于瞄准县域内独具特色的“文化富矿”和“核心资源”,在特色上做文章,在优势上下工夫,在创新上求发展。

(二)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

应当说,将县域文化产业做起来、发展起来其实并不特别难,但如何做得有成效、有影响,成为名副其实的县域支柱性产业,这就很不容易了。根据各地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并进行理性提升和总结,大体上可以确定这样一些发展思路和方式:实行项目带动,推动集聚发展;实行品牌引领,推动先导发展;实行产业融合,推动联动发展;实行差异化战略,推动特色发展。

第一,实行项目带动。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有实实在在的项目运作,如果没有项目做起来,规划设计再好,难免纸上谈兵。对于县域文化产业,由于条件有限、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就更是这样。当然,县域要寻找和开掘好的项目并不容易,可以实行梯度推进来构筑多点项目支撑。一是加强省直、中心城市与市州、县域文化产业项目的合作。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娱乐演艺等,中心城市一般都做得很成熟,市场也很饱和,需要向市州、县域寻求项目合作。县域可以采用租赁、入股、转让等多种形式,合作开发本地文化项目,借助中心城市的智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而得到发展。二是主动承接来自大中城市的文化产业项目拓展与转移。许多文化产业项目由于城市喧闹的环境、用地的紧张和严重雾霾的影响,越来越不宜在大中城市发展,需要向县域拓展。像娱乐休闲、农家乐、苗木花卉等产业在县域发展就更加适合。县域完全可以主动承接这些从大中城市转移来的项目,为城区人们服务。特别是那些交通便利、生态良好、人文厚重的县域或城郊区尤其要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只有抓住项目的引进和运作,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才有舞起来的“龙头”。

第二,实施品牌引领。其实,在任何县域搞一点文化项目、办一点文化产业,不难也不奇。但要真正产生良好效益,就要形成消费热点和影响力,推出自己的品牌,实行品牌引领。对于县域,尤其要从自己的条件和特色出发,着力打造旅游文化品牌、休闲文化品牌、民俗文化品牌、民间工艺品牌等品牌。如湖南省2014年发布的本省文化品牌40强,其工艺美术品生产品牌有3个,即中国红瓷器、湖南省湘绣所、金煌瓷艺,以及文化用品生产品牌1个,即浏阳花炮等,这些都是县域的文化产品。江西则作出了鹜源乡村文化旅游品牌等。县域文化产业打造品牌要依托特有的文化资源和富有想象力的创意,《印象刘三姐》就是传统文化资源与创意成功结合的范本,上演以来一直长盛不衰。做品牌一定要有耐心,持之以恒,不要一哄而上。美国的米老鼠做了70多年,日本的机器猫做了30多年,而中国还没有那样有持久影响力的驰名品牌。

第三,推动融合发展。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式和精神生活,它只有渗透于经济活动之中,与实体产业融合,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创造文化GDP。因此,提高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度,延伸产业链,增加实体产业的文化附加价值,促进文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是培育和壮大县域文化产业最有效的方式。县域要充分做好“文化+”的文章,探索融合发展新模式。如“文化+旅游”,利用本县的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或自然山水资源等发展乡村旅游业。“文化+工艺品”,利用本地的传统工艺或美术,发展如陶瓷、竹编、绣品、织锦以及年画、纸扎等传统工艺品来发展相关产业。“文化+名人节会”,利用本地的历史伟人或文化名人如毛泽东故居、齐白石故居,以及传统节会如龙舟节、风筝节、杂技节等来发展相关产业。“文化+生态”,利用本地良好生态,发展生态农业、办休闲农庄等来发展相关产业。“文化+创意”,利用本地山地、湖泊、沙漠或农村的废弃物、遗迹,进行创意创作,发展诸如洞穴探险、古代战场、影视基地,办牛栏咖啡屋、猪栏酒吧等来发展相关产业。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不在于城市文化产业的豪华盛大、“高大全”,而在于独具匠心、特色鲜明,“小而美”“小而精”,融合渗透于县域的经济生活之中。

第四,力促差异化发展。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不能跟风,不能别人发展什么我也跟着发展什么,这样做最终必然是市场膨胀、恶性竞争,迅速衰落下来。差异化发展是县域文化产业的制胜之道,要以求异、求新来打造核心竞争力。一是要“做特”,做出县域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发展县域文化产业必须避免同质化、齐一化,根据自己的资源和条件,发展有个性和地方特色的产品,走特色发展之路。如凤凰县发展凤凰古城文化旅游;长沙县发展湘绣产业、印刷业;婺源县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等,就都是有特色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二是要“做优”,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东西。发展县域文化产业必须避免粗糙化、简单化,要做优、做精、做专,在品种、质量、规格、服务等方面比人更胜一筹,做出精品。三是要“做新”,发展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如县域的数字和互联网产业本是短腿,但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第一、二次世界互联网大会都在浙江乌镇召开并将长期落户乌镇,就说明发展互联网业并非大城市莫属,乌镇就因“传统文化+互联网”的优势而获得国际会议的青睐。

三、采取得力措施破解发展瓶颈

在一个人口比较分散、经济实力偏弱、文化产业人才缺乏的县域发展文化产业,存在许多困难和制约因素。这主要有体制与机制、资金与人才、市场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制约瓶颈。如不克服这些困难,破解这些发展瓶颈,文化产业就很难在县域扎根,真正培育壮大起来。

(一)破解体制与机制瓶颈

体制与机制的瓶颈是制约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推动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最重要的问题是全面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首先,要深化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对县域来说,其主要任务和措施有:推进“三分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在县(市区)建立“一局一台一队一站”的文化机构改革,即完成县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的组建,县级电视台和广播台合并,乡镇普遍建立文化综合服务站(中心);创新文化市场监管机制,加快建设高效统一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探索“四管”模式,建立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其次,要创新县域文化产业的领导体制。目前,县级文化产业发展多由县委宣传部所属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办公室统筹领导,同时在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下设文化产业办公室。总体来看,这种设置其权威和作用有限。文化产业发展涉及众多领域和行业,需要综合协调,由最高领导长官担任本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负责人是国内外的重要经验。英国最早提出和发展创意产业,并由当时的首相布莱尔担任工作组主席;香港发展创意产业的主席则是由当时的特首董建华担任;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组长是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刘淇。文化和创意产业虽是朝阳产业,但在其初创和成长阶段又是弱势产业,领导重视和主抓是关键。建议成立各县“文化产业领导小组”,由县(市区)主要领导直接挂帅,统筹和协调本县文化产业的各项资源,定期召开协调会,切实加强指导,解决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加快本县文化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要创新和健全各项机制。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证明,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产业,需要借助文化与产业发展的多种机制和作用力,如市场运作力、文化创新力、科技推动力、改革促进力、政府调控力等。发展县域文化产业,一要建立政府扶持和调控机制。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期,离不开政府的倡导、推动和扶持。政府要在摸清县域文化资源家底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县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统筹谋划,有所为有所不为,精心选择好主导产业,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当然,政府扶持不是政府包办,政府不要越位,直接代替文化企业来经营运作,要善于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调节和管控,充分发挥其调控机制的作用。二要运用和创新市场机制。发展文化产业,一定坚持市场导向,善于运用市场来策划、生产、营销、造势和运作。湖南卫视的“超女”最成功之处,在于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和打造一台节目。三要强化创新和激励机制。崇尚原创,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在内容、形式、方式、手段上的创新。对文化产业的创新研究和项目开发,给予资金的扶持。充分运用激励机制,让事业吸引人,依靠适当的待遇和情感留住人。

(二)破解资金与人才瓶颈

资金与人才是发展县域文化产业两个最关键的要素,是制约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要素瓶颈。资金是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血脉,人才是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缺乏必要的资金与人才,县域文化产业就无法顺利运作起来。

县域要集中力量破解资金的难题和瓶颈。县域财力有限,普遍缺少发展资金,发展文化产业更是捉襟见肘。解决资金问题有很多途径:(1)增加县级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建立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以贷款贴息、扶优扶强、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本县文化产业的发展;对重大项目,给予前期启动经费补助;对市场前景看好的文化企业,给予资金、信贷、贴息等支持。(2)争取上级和金融机构的支持。争取省市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对本县文化产业项目的投入和支持,使项目进入省市扶持的笼子;充分运用国家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与银行签订相关信贷协议或合同。(3)在招商引资上下工夫,多方筹措资金。好的文化产业项目可以招来资金,关键是县域要有“钱景”诱人的项目,有了好的项目,就不愁引不进资金。要避免撒胡椒面,同时在几个行业齐头并进发展产业。搞一个项目要成活一个,如果搞几个项目均不成功,不仅浪费资金,也会打击基层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

县域文化产业人才是另一瓶颈问题。县域不像大中城市,本身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才就少,有了也难以留住。如果缺乏人才来策划创意、经营运作、制作销售,文化产业就很难做大做强。破解人才瓶颈主要在于:一是引进专门人才。提供较好条件,引进和接受从事策划、广告、信息、旅游、艺体等方面的大学生、研究生专门人才来县域工作或创业,提供就业和发展的舞台。二是巧用民间人才。高手在民间。民间有许多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专业户等,县域要善于把这些人才利用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和才艺,让他们参与到县域文化产业的创业中来。三是培养青年人才。鼓励青年人学习传统技艺,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学习现代文化产业的制作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运作,培育出自己的乡土文化人才。现在农村青年多到外地打工,政府应加强组织引导,提供学习培训的条件,吸引他们回乡创业。四是利用外域人才。县域要拥有顶尖级文化产业人才是很难的,但做大的文化产业项目还是离不开这样的高手,这就要善于招聘和利用外域人才。县域可以通过“聘”“借”“租”“招”等多种方式利用外来人才为自己服务,可以将项目外包或合作开发,再由自己来经营运作。

(三)破解市场和设施瓶颈

市场和设施是制约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或条件瓶颈。县域文化产品如果没有消费群体和市场,肯定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而如果基础设施落后,人们在县域吃、住、行、游、购、娱都不方便,即使有再好文化产品和服务,人们也来不了、留不住,市场也不可能旺起来。

破解县域文化产业的市场瓶颈,首先要大力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农村文化市场基本还是未开垦的处女地,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农民娱乐方式主要是看电视、打麻将等,在农村开辟演艺、文体、教育培训等市场,既能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又能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其次要尽量拓展全国文化市场。县域文化产业要做大做强,就必须对接和走向全国。做好产品是基础,如婺源的乡村游、凤凰的古城游等,在于其产品做得好,形成了品牌;搞好营销是关键,县域农村均较偏僻,知名度有限,绝不能“好酒不怕巷子深”,要善于进行市场造势和营销,使好的产品吸引全国的眼球和注意力,形成市场消费热点。最后要积极打开国际文化市场。县域文化产业并非与国际文化市场无缘,只要是民族的、有特色的、有创意的,也就是世界的。《风中少林》《云南印象》走俏行销世界多地就是证明。

县域基础设施对于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县域不是城市,一般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是制约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有的县域虽然文化资源丰富,就是因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吃住不佳导致文化产业发展不起来。破解县域文化产业设施瓶颈,一方面要积极争取省市基础设施项目,如争取高铁、高速公路、机场等在本县落地;另一方面,本县也要集中部分财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县域的投资和产业发展环境。同时,要积极利用社会资本的投入,如宾馆、酒店、农家乐、乡村游等。基础设施建设好了,县域有了人气,有了人流、物流、信息流,文化产业就能乘势而上,发展壮大起来。

由此不难看出,要尽快使县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这就需要创意、创作、创造;要培育和壮大县域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就需要做大、做强、做专;打造县域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在做特、做优、做新上下工夫。

参考文献

[1] 湖南省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处.2014年湖南文化和创意产业发展状况及对策建议[EB/OL].http://www.hntj.gov.cn/tjfx/jczx_3462/2015jczx/201511/t20151103_514-770.html,2015-11-0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文章来源:学术论坛

作者简介:谭东华,中共岳阳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教授;周正刚,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原副校长,副院长,巡视员,二级教授。

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本站不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




Copyright © 2013 isg. hub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大学县域治理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友谊大道368号 湖北大学    邮编:430062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