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湖北大学县域治理研究院网站
湖北大学县域研究治理院
县域文化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首页栏目 > 县域文化 > 正文
张众:生态文明视域下县域乡村生态游的发展模式研究
来源:农业经济问题 发布时间:2019-04-22 浏览次数:

摘要:生态文明的内涵符合当前我国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理念,也是乡村生态旅游的重要指导理念。乡村生态旅游是结合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特点的新型旅游产业,它的出现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也有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笔者从市场需求和经营管理主体为出发点讨论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游的主要发展模式,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期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县域乡村生态游;发展

一、生态文明概念和生态旅游概念

(一) 生态文明概念

中国最早提出“生态文明”概念是在1987年全国生态农业研讨会上,叶谦吉教授针对我国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态势呼吁“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995年,美国学者罗伊·莫里森提出人类文明在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将要进一步向生态文明发展。之后,“生态文明”逐渐成为全球性研究课题。

为了加深对“生态文明”进行深入研究,学术界分别从以下四种角度对其进行概念界定:一是从狭义、广义角度进行定义: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广义角度上来讲,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1;狭义的生态文明则是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形态,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并存的一种文明形态。2二是从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角度进行定义:认为生态文明是人通过改造人类自身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获得生态化的一种社会文明形态。3并将生态文明概念上升到社会文明和文化伦理的高度。三是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角度进行定义,即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阶段,它是有别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更为高级、更为优秀的文明形态。四是从社会架构的角度进行定义,认为生态文明是构建人类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二) 乡村生态旅游概念

随着人们对旅游地生态环境日益重视,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保护运动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应运而生。顾名思义,乡村生态旅游是由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两种形式演变而来的,既继承了两者的特点,又有自己的优势。它是以乡村为旅游地,以生态旅游为主要方式的综合型旅游形态,有别于传统的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在满足游客休闲观光、体验务农乐趣、感受乡土风情的同时还向游客传达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思想,具备生态体验和生态教育双重功能。

从旅游资源来看,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是一种兼具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复合型旅游资源,它通过淳朴恬静的田园风光、原生态的居民生活方式向游客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从利益追求来看,乡村生态旅游业不同于其他旅游形式,它更加注重保护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利益。因此,乡村生态旅游应该是以乡村区域为发生地,通过向游客展现原汁原味的自然生态环境,朴实的乡土人情风貌,安逸的田园风景,让游客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推动乡村神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县域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构建

我国的乡村生态旅游起步较晚,相关的理论研究并不完善,但是根据各地乡村的不同特点,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也逐渐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逐渐摸索出一系列适合国内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为各地乡村生态旅游的自身定位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 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的乡村生态旅游模式

1、农业观光型乡村生态旅游模式

农业观光型乡村生态旅游模式兼具农业生产和旅游观光两种功能。它是在现有农业景观和农村建筑景观的基础上,以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特色的农业文明为依托,将现代的园林理念与生态农业生产有机结合,让游客在欣赏田园风光的同时见识农业生产过程。农业观光型乡村生态旅游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光农业园区。农业园区是一种产业化农业生产基地,如果园、茶园、蔬菜园、花园、养殖场等。游客通过游览农业园区不仅可以近距离观察农作物的种植、生产加工过程还可以体验采摘务农的乐趣。另一种是景观农业。是指在布局和形态上具有美学价值,给人以感官享受的农业景观,比如云南地区的梯田,远远望去错落有致、气势恢宏、震撼人心。农业观光型乡村生态旅游模式将观光旅游、农业生产、农产品采摘、农产品销售有机结合,不但提高了农业产业附加值,也对游客形成强吸引力,是实现双赢的有效模式。

2、休闲娱乐型乡村生态旅游模式

休闲娱乐型乡村生态旅游模式旨在为游客提供一个度假场所,游客可以进行居住生活、农事体验、运动健身、休闲散步等娱乐活动。这种乡村生态旅游模式需要旅游地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且具备完善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能够满足游客短期居住的需求。休闲娱乐型乡村生态旅游模式将特色农业与休闲旅游有机结合,从规模、设施、服务对象和功能上可以划分为庄园式和庭院式两种休闲方式。庄园式主要针对全家出行的游客,规模从几乎到几十户不等。庭院式主要服务于富裕阶层,为他们提供娱乐度假和养老休息的场所。

3、体验型乡村生态旅游模式

体验型乡村生态旅游模式以体验为主,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农事体验和民俗体验两种形式。农事体验主要是向游客开放种植区和养殖区,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务农的乐趣,参与到农作物的种植、加工,动物的饲养过程中。具体内容包括:水果采摘、农耕体验、动物饲养、花卉种植、捕捞、垂钓、手工艺品的制作等。民俗体验主要是让游客感受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和建筑景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 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承,具体表现在服饰、民族村寨、节日庆典、建筑形式、民间工艺都各具特色,如云南村寨、福建土楼、傣族泼水节、刻板年画等都是十分宝贵的民俗特色。游客通过参观民族建筑、体验民族生活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不但达到了游览观光的目的,也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4、科普教育型乡村生态旅游模式

科普教育型乡村生态旅游模式是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承担科学技术普及教育功能的旅游模式,它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思想,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当中,并使之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向游客展示现代科技与农业生产的有效对接。这种旅游模式可以为研究者提供科研基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实习场所,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方式。此外,科普教育型乡村生态旅游模式还有利于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提升旅游品质。

5、原生态型乡村生态旅游模式

原生态型乡村生态旅游模式以优越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向游客展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游客充分认识自然、体会自然。这种模式尊重原始的自然风光,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交流,主要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自然风景区等,如四川九寨沟、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湖南武陵山区等都是凭借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展乡村生态旅游,游客在感叹自然美景同时,能够深切的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二) 以经营管理主体为出发点的乡村生态旅游模式

1、政府主导开发的乡村生态旅游模式

政府主导开发是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的主要模式。国家和政府为了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些有特色的乡村地带开发旅游景区。这类旅游地的乡村通常建立在国家和政府开发的旅游区内,依托良好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且相应的基础设施由政府出资建设和维护并进行统一管理。这种开发方式一方面有利于政府对乡村生态旅游进行有序管理,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村民就业率,增加农民收入。此外还能较好的保护当地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2、企业主导开发的乡村生态旅游模式

此类乡村生态旅游模式是以某一企业为主导进行统一开发建设而成的。其中处于城郊地区,交通便利的乡村地区多以企业自主开发为主,经济落后或处于旅游开发初期阶段的乡村地区多以企业开发和村民参与相结合、村民入股的股份制开发方式为主。例如福建省永定县的招宝生态农庄有限公司就是由企业独立开发建设,招聘当地村民进行生产活动,形成了集特种养殖、名优种植、深加工、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科研、人才培训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其他地区的开发乡村生态旅游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3、村集体主导开发的乡村生态旅游模式

这类旅游模式是由村集体投资开发,当地村民参与旅游管理、利益分配、决策经营的乡村生态旅游模式。经济实力较为雄厚,尝试打造旅游品牌的乡村地区多以村集体投资开发为主。意图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维护生态环境的乡村地多以乡村集体投资扩大和完善旅游配套设施,组织村民参与生态旅游建设的开发为主。

4、村民自行创办的乡村生态旅游模式

这类旅游模式是由村民开办经营的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农事体验、休闲娱乐场所,主要以“农家乐”的形式出现,有村民自负盈亏。它通常作为配套服务设施开设在游客较多的风景名胜旅游区周边,有利于促进旅游地经济结构的优化,带动当地就业,增加村民收入。

三、促进乡村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 宏观方面

1、促进政府、企业、乡村形成合力,实现共同发展

(1)乡村生态旅游覆盖面广泛,且关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带动性,各级政府必须高度关注,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和指挥作用,为当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具体表现在,政府要建立专门机构负责,为乡村生态旅游提供专业的规划设计和指导;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政策;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吸引外来资金;加强培训管理,培养管理者的文化素质,提高乡村生态旅游的管理水平。

(2) 企业是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推动乡村生态旅游科学发展,改善旅游地就业形势的重要力量。企业管理者要及时把握旅游市场动态和游客心理,不根据市场需求断完善企业管理,充分挖掘乡村生态旅游地的自然特色和文化内涵,开发创新旅游产品,促进乡村生态旅游的多元化发展。此外,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务必要注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维护。科学分析旅游地的环境负荷,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遏制环境污染,在保证村民生活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生态旅游开发。

(3) 乡村是生态旅游的承载地,村民是为乡村生态旅游提供管理和服务的重要力量。首先,村集体和村民要充分把握旅游开发的优势,提高商品经济意识。因地制宜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产品的多元化、专业化发展。其次,村民要提高旅游服务意识,对于自主开发的旅游模式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居住、卫生条件,满足游客的需求。此外,加强乡村和村民环境保护意识,积极维护旅游地生态平衡,切勿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总之,只有将政府的领导力、企业的带动力、乡村的承载力有机结合,才能推动乡村生态旅游的稳固发展。

2、注重社会、经济、生态有机统一

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是带动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社会进步,保持生态平衡的旅游模式,它要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和可持续发展,是充分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将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城乡二元格局的重要切入点,抓住市场脉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改善农村就业形势,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城乡交流,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3、以城带乡共同发展

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城市旅游业与乡村生态旅游地联合发展,实现共赢。城市旅游企业具备雄厚的资金、广泛的客源以及良好的口碑,乡村生态旅游地可以与城市旅游企业加强合作。例如,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推出“乡村生态一日游”等旅游线路,提高知名度。与城市旅游经营企业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实现共同营销。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城市旅游企业来乡村投资。借助城市的有力平台加强乡村生态旅游的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打造品牌形象,加深城市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联系,充分实现以城带乡共同发展。

(二) 微观方面

1、对乡村生态旅游进行科学规划

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性工作是制定规划。旅游开发者和管理者应秉持合理利用资源,尊重乡村环境的原则,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对乡村生态旅游进行全局规划。首先,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要以保证农业用地为前提,避免随意占地、滥用土地的现象。其次,乡村生态旅游要充分考虑当地特色和生产能力等实际情况,切忌盲目开发。再次,在开发的过程中要尊重当地村民的意见,保护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2、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旅游品牌

由于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恬静安逸的乡村生态旅游日益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过去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往往大同小异,已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只有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站稳脚跟。乡村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摆脱千篇一律的传统模式,着力突出地方特色,明确定位自身优势,开发出让游客耳目一新的旅游产品。

3、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是影响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关部门要加大投资力度,不断完善城乡交通网络,对靠近主干道的乡村生态旅游地可以增发城乡往来班车,也可以在旅游旺季开通城乡旅游公交,方便游客出行。对位于山区的乡村生态旅游地要加强二级主干道和乡村公路的建设。此外,还要重视旅游地的配套设施建设,例如兴建停车场、游客休息区、咨询处、加油站等便民设施。

4、加强培训管理,提高人员素质

村民是乡村生态旅游经营管理的主要参与者,也是一个乡村的精神风貌,提高村民特别是直接为游客提供服务的村民的素质尤为重要。因此,要加大对村民的培训管理力度,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和服务水平。此外,不论是村民还是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者和管理者都应该充分意识到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密不可分的,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更有保护生态环境不遭到破坏的义务,在开发乡村生态旅游时要以身作则,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努力推动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阚耀平,高鹏.乡村旅游研究综述[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2]郑文俊.旅游视角下乡村景观价值认知与功能重构——基于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01).

[3]唐明贵,殷红梅,龚雅莉.欠发达县域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构想——以贵州省黔西县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2,(12).

[4]金岩.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以济南南部山区为例[J].东岳论丛,2011,(01).

[5]张利华.低碳旅游背景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策略[J].生产力研究,2011,(12).

[6]梁慧.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的主要方向及进展[J].中国市场,2010,(36).

[7]寇明婷,李录堂,陈凯华.乡村生态旅游的深层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8]丁艳平.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陕西省华阴市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2,(07).

[9]曾中秋.关于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兼谈安康乡村生态旅游发展[J].安康学院学报,2012,(06).

[10]刘强.乡村生态旅游品牌形象塑造探究——以辽宁省凤城市大梨树生态旅游区为例[J].农业经济,2013,(10).

注释

1高长江:《生态文明:21世纪文明发展观的新维度》[J]《长自学刊》,2000年第1期

2沈国明主编《21世纪生态文明环境保护》[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94)

3孙彦泉、蒋洪华:《生态文明的生态科学基础》,《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文章来源:农业经济

作者简介:张众,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

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本站不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




Copyright © 2013 isg. hub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大学县域治理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友谊大道368号 湖北大学    邮编:430062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