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湖北大学县域治理研究院网站
湖北大学县域研究治理院
县域文化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首页栏目 > 县域文化 > 正文
丛坤 侯儒:关于县域文化战略发展的理论思考——以提出“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目标的黑龙江为例
来源:学习与探索 发布时间:2018-12-26 浏览次数:

“县域文化”是指在县的行政区划内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它是以县城文化为中心、以城镇文化为依托、以乡村文化为背景的文化综合体,是对一个地域的发展理念的文化显现,具有提升该地民众精神气质、激励该地全方位发展的重要功能。县域文化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县域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探讨其发展路径是很有必要的。

一、发展县域文化的意义

县域文化的发展不仅对推动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对实现转型跨越、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县域文化不仅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更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首先,县域文化是边疆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县域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是特定的文化现象,具有特殊的内涵和外延。20世纪90年代,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站在文化建设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出发,提出了“建设边疆文化大省”战略,这是在科学认识文化的发展规律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与决策。县域文化建设是黑龙江省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边疆文化大省建设必须根植于自身的文化底蕴中。各县(市、区)能否很好地对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保护和利用,能否繁荣发展各自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黑龙江省文化的发展。

黑龙江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泰来辽金塔子城遗址、宁安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阿城金上京会宁府遗址、依兰五国头城遗址、海林宁古塔将军驻地等历史文化遗址。黑龙江省还有明显的人文优势,历史上人才辈出,例如渤海国的创始者大祚荣,江桥抗战英雄马占山,东北抗联英雄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著名女作家萧红以及大庆铁人王进喜等。此外,黑龙江省还有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艺术,如赫哲族的鱼皮工艺品、鄂伦春族的桦树皮制品等。这些宝贵财富不仅是黑龙江展现文明的平台与载体,更从精神上给予了黑龙江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激情。黑龙江省地域辽阔,不同县域文化各有其独特魅力,这是建设边疆文化大省十分有利的条件。充分挖掘利用好县域文化资源,对于拉动边疆文化大省建设,推动全省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深入研究黑龙江县域文化,既可以向世人充分展现黑龙江历史文明成就,又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因此,要大力发展县域文化,将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现代文化进行融合,使其转化为市场竞争中的资本。

其次,县域文化发展是黑龙江省建设成为农业强省的有力支撑。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和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县域地区目前仍然以农村为主。全省经济发展新的生长点在农村,振兴全省经济的希望也在农村。独特的县域文化将成为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最核心的动力。对于一个农业大省,黑龙江更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支撑。随着黑龙江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文化的支撑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发展县域文化有利于将当地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带动农村的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进而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新格局[1]。

最后,县域文化发展是实现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普遍持续、高速增长,但生态环境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良好的生活环境是现代县域发展的一种文化需要。发展县域文化可以增强文化与生态上的互补与共生,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普及生态文化理念,帮助人们树立“保护环境、爱惜生态”的价值观,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近年来,黑龙江注重挖掘县域文化资源,不断调整现有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打青山绿水牌,走生态产业路,唱绿色经济戏,积极打造文化生态旅游品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县域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黑龙江省朝阳产业和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推动“生态文明”这一目标的实现,必然要加强县域文化的发展,使之成为助推这一目标实现的新引擎。

县域文化建设关涉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是先进文化在基层最具体、最生动的体现。大力发展和繁荣县域文化,集中地反映了党的十八大的根本要求。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十八大报告将“文化强国”列入了党的行动纲领。十八大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指导我们加强县域文化建设的根本方针。因此,推进县域文化发展,不仅是实现文化的全面繁荣发展、落实“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五个龙江”(富强、文明、和谐、大美、幸福)奋斗目标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我们应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导下,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发展县域文化,全面改善民生,着力构建均衡的公共服务与祥和的人居环境。发展县域文化,还有利于规范农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各县(市、区)要根据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渊源,充分展示自身文化个性,构建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食粮,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二、县域文化发展问题解析

如何将独特的文化资源转化成发展优势,是当前县域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当前,县域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一些制约县域文化健康发展的共性问题:

一是文化资源丰富而缺乏主题提炼。县域主题文化存在的价值是它在市场上的独特定位和不可替代的个性,在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中,如何利用县域文化资源,使各种要素有效融合,构建主题文化,打造县域文化品牌,已经成为有效提升县域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县域经济飞跃发展的重要手段。如果一个县(市、区)未能从县域主题文化的角度来考虑全县的整体发展,那么它就失去了竞争的优势。黑龙江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每个县(市、区)都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这些特质是构建县域主题文化的根本。但截至目前,黑龙江对这些宝贵的人文资源进行挖掘整合还不够深入,对主题文化的提炼仍存不足,缺少统一的布局,未能打造出最有发展潜力的县域文化;对主题文化活动的系统建设开发滞后,未能形成强大的整体效应。

二是文化产业品牌意识不足。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理论支撑。文化产业品牌所特有的象征性、专有性以及识别性特征,能够很好地成为某一区域文化发展的品牌资本。然而在文化体制改革伊始,黑龙江各县(市、区)对县域文化产业品牌建设认识不足,尚未形成系统的发展规划,缺乏明确的文化品牌定位,全省在文化产业品牌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均不具备优势。今后,黑龙江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培植发展更多体现地区特色、历史文化底蕴的县域文化品牌,推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拳头产品”。

三是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而与其发展相匹配的软件尚未健全。近年来为推动县域文化发展,全省各县(市、区)基层文化设施逐步得到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是县域文化发展的基础,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广场等各种公共文化设施是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场所,也是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然而,目前很多县(市、区)公共文化设施的实际利用率和开放率较低,其中有些甚至处于闲置状态。此外,不少县(市、区)热衷于硬件建设,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得豪华现代,而与其相配套的各项软件设施却未跟上。例如一些县级图书馆规模建的很大,但藏书量相对较小,图书借阅制度也不健全,馆内的运行、培训等各项规章制度也不到位。还有的地区修建了体育活动中心,但配套的体育设施不足,体育活动开展受到限制,上述情况并非个别现象。

四是群众文化热情高涨而拔尖骨干人才相对缺乏。当前,在推进县域文化发展过程中,群众参与文化的热情持续高涨,县一级文化的消费总量、质量和品位也得到大幅提升。全省各个县(市、区)推出的很多演艺精品,如开展全民阅读、“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都深受百姓欢迎。然而,拔尖的县域文化骨干人才匮乏且流失严重。究其原因首先是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对于骨干人才关注程度不够,没能采取必要的配套措施;其次是对于民间特色人才未能进行深入挖掘和重点培养,在人才资源上未形成“引进来,走出去”的循环上升态势。另外,本地流出人口的整体素质高于留守人口,人才面临“留不住”的窘况,致使县域内人才匮乏严重。目前,在县域文化发展中既缺乏理论方面的知识人才,也缺乏艺术上的专业人才,更缺乏既懂艺术、又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种现状成为制约县域文化发展的瓶颈。

三、促进县域文化发展的路径探讨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对文化作用的理论认识。各个县(市、区)领导要进一步加强对十八大精神的学习,充分认识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繁荣发展县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加强县域文化建设是提高县域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必然要求。县域文化的发展,积淀着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凝聚人心,增强合力,才能不断提升县域发展创造力。文化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没有县域文化的快速发展,“五个龙江”(富强、文明、和谐、大美、幸福)的奋斗目标将会束之高阁。

二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整合文化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管理架构。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政府在县域文化建设中,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正确定位自身职能,努力克服管办不分、政事不分、越位、缺位的状况。要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2];要实现“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从管理政府文化机构与设施为主向管理全社会文化为主转变;要从以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为主向以经济法律手段、间接管理为主转变。按照党委领导、政府管理、文化单位自律的原则,推进文化单位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使其成为文化市场主体。

三是要整合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县域文化建设首先要树立品牌文化战略,大力培育一批在全国叫得响、在效益上划得来的文化活动品牌。坚持“专、精、特、新”的品牌文化发展思路,精心梳理本地文化脉络,突出特色优势,实行保护与开发并举,形成规模化产业。各县(市、区)要善于立足优势,挖掘特色资源,以本地资源为依托,围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思路[3],把特色文化资源转化成本地的文化符号,不断提升本县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以全局的、开放的思维方式,从整体上推进县域文化发展。要通过产业途径,整合、集聚自身优势资源和产业要素,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而带动本地文化产业程度的整体提升。

四是要推动文化影响力向现实生产力有效转化。文化是县域的第一形象和第一品牌,促进县域文化发展,不仅可以增强县域魅力,带动当地文化发展,更能有效地提升对外影响力,切实为建设文化强县、文化强市做出积极贡献。因此,要大力挖掘县域特色文化资源,充分结合各个县的自身特点,打造具有县域文化特色的精品。在内部资源挖掘上,要立足现有队伍,做好本地人才的挖掘工作,并提高其待遇,充分发挥本地文化艺术人才和经营人才的经验和智慧,定期举办活动、开展相关培训;在外部资源引进上,要打造优秀文化人才引进通道,建立优秀人才使用机制,优化队伍结构,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到县域文化建设中,促使文化影响力向现实生产力有效转化,以文化发展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五是要加强县域文化研究。县域文化以文化次人才,进而实现不可或缺的学术理论支撑。从全省角度,要通过组织地域文化、旅游文化、民族文化等相关领域的学者,对全省县域文化发展所涉及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调研,特别是要围绕当前县域文化发展中的迫切问题,诸如县域文化资源梳理、县域文化主题确立、品牌打造及文化发展规划制定等进行专题研究,为全省县域文化发展提供学术理论支撑。另外,还可以成立专门的县域文化研究组织,在全省县域文化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之间建立联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满足全省县域文化发展的需要。

黑龙江曾因文化资源丰富却传承不足而多受诟病。发展县域文化既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梳理,又是面向社会全面发展的创新。我们相信,以县域文化作为黑龙江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对于实的传播、创新和实践为渠道和基础,县域文化作为区域性的文化积淀,有其相对稳定的思维、意识模式[4]。县域文化在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夯实文化基础、协调县域经济文化发展、促进地区综合实力提升、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以及提升广大国民的文化自觉与自信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县域文化所具有的经济文化功能与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对县域文化研究予以足够重视,充分发挥好县域文化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支撑作用。在县域文化研究方面,不能局限于本地,要充分借助中心城市的高层次人才,进而实现不可或缺的学术理论支撑。从全省角度,要通过组织地域文化、旅游文化、民族文化等相关领域的学者,对全省县域文化发展所涉及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调研,特别是要围绕当前县域文化发展中的迫切问题,诸如县域文化资源梳理、县域文化主题确立、品牌打造及文化发展规划制定等进行专题研究,为全省县域文化发展提供学术理论支撑。另外,还可以成立专门的县域文化研究组织,在全省县域文化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之间建立联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满足全省县域文化发展的需要。

黑龙江曾因文化资源丰富却传承不足而多受诟病。发展县域文化既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梳理,又是面向社会全面发展的创新。我们相信,以县域文化作为黑龙江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对于实现“五个龙江”(富强、文明、和谐、大美、幸福)奋斗目标必将产生难以估量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邵立民,高福东. 关于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 理论探讨,1998,(5): 65.

[2] 李凡奇. 实践“三个代表”发展县域文化产业[J]. 学习导报,2002,(9): 25.

[3] 王国敏,周庆元. 县域经济: 一个不能忽视的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30.

[4] 唐湘辉. 论县域文化的经济功能[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4): 73.

[5] 蔡尚伟,牟俊翰. 新时期我国县域文化发展研究[J].南都学坛: 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2,(1): 116.


文章来源:学习与探索

作者简介:丛坤,编审,从事区域文学与文化研究;侯儒,实习研究员,从事北方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化研究。

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本站不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




Copyright © 2013 isg. hub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大学县域治理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友谊大道368号 湖北大学    邮编:430062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