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湖北大学县域治理研究院网站
湖北大学县域研究治理院
县域文化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首页栏目 > 县域文化 > 正文
汤正华:加快县域文化产业培育的路径探析
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05 浏览次数:

摘要近几年,镇安县依托悠久的、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繁荣群众文化、丰富群众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目前,镇安县的文化产业正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实现新跨越的强力助推器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文化;产业;加快;培育

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互相交融、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使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文化产业把一个地区发展的“根”和“魂”紧紧连在了一起,让地区发展元气充沛、血脉贯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实现新跨越的强力助推器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笔者结合镇安县实际情况,就如何推进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作了深入调查与思考。

一、摸清县情,把握文化产业培育基点

近几年,镇安县依托悠久的、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繁荣群众文化、丰富群众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目前正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一是历史人文资源丰富。首先,我县在历史文化方面底蕴深厚。镇安建县历史1316年,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历史人文资源。被誉为“秦岭第一仙山”的道观圣地塔云山和滑水河黑龙潭景区,积淀了悠久历史的文化云镇古街、刘家大院、倪家大院、木王龙头山朝阳观和九龙鼎道观以及湖北关等古人文建筑(以上均为省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融合了江南风情和唐明清时代特征。其次,镇安县的民俗兼具南北特色。镇安地处秦头楚尾,栗乡文化、岭南文化和穆斯林文化相互交融,地方民俗文化多样,民间游艺兼具南北特色。花鼓、渔鼓已被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镇安渔鼓申报国家级保护项目。

二是文化事业发展迅速。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已建县级图书馆、剧院、县文博馆各1个,镇级综合文化站15个、文化活动室145个、农家书屋163个,广播综合覆盖率达到9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县镇村三级文化事业发展的网络框架基本形成。群众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已有业余文艺团体21个,创建了38个有地方特色的花鼓村、渔鼓村、民歌村。县内还成立了县作家协会、书法美术协会、摄影家协会、阅读协会、花木盆景奇石协会等文化组织。文化精品不断推陈出新。近年来,镇安县的文艺作品年均在各类刊物发表作品300()以上,出版文学作品书籍4()以上县剧团先后创作了戏剧、小品、曲艺等节目40余部,编排的《栗乡神韵》《渔鼓说唱》《聂焘》《杜鹃花开》等大型旅游接待剧目,深受游客喜爱。

三是文化产业潜力较大。近年来,“西康”两路建成通车,地处秦岭国家森林公园中心地带和关天经济区西康走廊南线最近节点的镇安,将生态旅游产业作为“一县一产业”,全力打造“旅游休闲名县”,生态旅游业发展迅速,对外知名度不断提升;再加上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明显改观,投资环境不断优化,这将为镇安文化产业发展开辟新领域。

二、突出瓶颈,找准文化产业培育难点

目前,镇安县文化产业整体上还处于初始阶段、起步时期、培育状态,与党委、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广大干部群众的文化需求相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文化产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发展理性认识不足。主要是对文化属性认识不足,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长期以来,文化一直被当作公益事业,政府部门也一直将文化看成是经济的配角。文化产品被过多地赋予了宣教功能,大大削弱了文化产品本身与生俱来的或者是应该具有的娱乐功能。由于过于重视文化的事发业属性,忽视文化的商业属性,导致文化产品内

容单调。二是文化产业整体水平较低。从镇安县实际情况来看,文艺演出专业人才奇缺,电影服务业严重菱缩,电视服务业近年有所发展,文化娱乐业比较粗放,真正的文化旅游业尚未兴起,艺术培训业还只是零敲碎打,艺术品业(如书、画等)还处于初级阶段,文化产业在质量、规模上不理想,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差,文化企业“小、散、乱”的问题突出,缺少大型文化龙头企业,事实上还不足以用“产业”来表述。

三是文化共享设施相对滞后。文化体育设施仍很不完善,文化体育活动阵地少,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多。如图书馆设施条件相对落后,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无综合性体育馆、健身中心、演艺厅等文化娱乐设施;乡镇文化站利用率不高、设备较差。这些设施的滞后,缺乏物质基础,直接影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和群众进行文化消费基本需求的供给。

四是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单一。长期以来,文化事业主要由财政供养,其发展主要靠政府投入。镇安县文化部门经费渠道单一,即使有好项目,也很难融资实施,社会资本难以向文化产业有效聚集和转移。

五是高素质文化人才短缺。县域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反应比较强烈的还是人才问题,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人才培训和后续人才涵养滞后、激励措施不到位,造成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文化原创能力降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受到削弱。

三、积极探索,抓住文化产业培育重点

加快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县域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一是准确定位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面向二十一世纪发展战略、关系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制订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针、战略、目标、任务和突破口。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要有前瞻性、战略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特色优势,广泛吸纳各地的优秀文化研究成果,面向未来发展趋势,坚持高起点原则,与计划相结合,还要与必要的政策导向、政策鼓励、财政支持、法规管理、市场培育相结合。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文化产业发展软环境的培育、文化产业品种的丰富、文化服务的繁荣、文化消费的便利以及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等。

二是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按照现代化图书馆的建设要求,注重对好书新书的添购,力争让藏书量达到二十万册;加大电子图书馆的建设,进一步配齐相应的阅读设备,努力建成管理科学、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的县级文化馆和博物馆。做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基础工作,为开展各类广场文化活动、大型规模化文艺汇演等提供相应的设备保障。推进城乡基层阅报栏、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文化平台的建设,大力拓宽文化传播和文化开展的方式、渠道和媒介。大力建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影院、农家书院和公共健身房等公共文化平台,提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

三是拓展文化消费空间。根据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优化文化消费意识,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强原创性作品的生产开发,推出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文化产品。在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业中增加文化内涵,提升文化教育、文化培训、文化体育、文化旅游、数字影视、健身休闲等服务性消费水平。加快培育城镇社区、农村文化消费市场,通过“艺术节”“文化周”“文化年”“电影周”“全民读书节”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各种惠民性文化活动,积极引导群众树立健康的文化消费观,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提高群众对文化消费的数量、质量和品位。

四是搭建多元融资平台。出台相关文化产业发展优惠扶持政策,建立政府投入与社会融资相结合、内资与外资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运营机制;支持以版权、品牌、技术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作为资本投资文化产业;鼓励民营文化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参股、承包、租赁等方式参与文化项目的开发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对公益性文化教育项目捐赠;积极鼓励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和社会文化团体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千方百计吸引外资和民资来镇安县投资开发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民间投入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多元化投入体系。

五是坚持文化旅游融合。积极推行“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把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生态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建立生态文化资源、历史文化遗产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同旅游业主导品牌之间的关联和融合,通过开发生态文化资源、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为旅游业注入活力和市场吸引力。依托旅游业核心品牌发展,带动特色文化的开发和传播,逐步实现文化资源向产业优势的转化,实现以文化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六是健全人才培育机制。培育和造就更多的文化产业建设人才是促进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是引进人才。采取直接引进和间接引进的办法,通过院校联合或跨地域机构联合、项目协作、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等途径,吸引发达地区的人才参与到本地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品牌项目建设中,提高产业创意、策划运作的水平。二是激活人才。充分利用本地现有的人才资源,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坚持以绩定薪、按劳取酬,打破分配上的“大锅饭”。三是培养人才。以县城文化单位为龙头,镇文化站为依托,文艺团体协会为支撑,培养一支覆盖城乡、专兼结合的文化人才队伍。

七是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加强统一规划,加快市场整合以及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设,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完善文化市场规则,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机制,构筑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严厉查处盗版盗印、非法出版、非法营销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强化涉及青少年群体的书籍、音像、网络等知识载体与内容的监管,严厉打击假借文化载体营销非法读物的组织与个人,净化文化市场环境,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陶金水.文化产业已成县域经济新增长点[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8-04-10(007).

[2]县域经济如何发展文化产业[N].光明日报,2014.


文章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作者简介:汤正华,陕西省商洛市中共镇安县委党校。

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本站不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




Copyright © 2013 isg. hub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大学县域治理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友谊大道368号 湖北大学    邮编:430062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