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湖北大学县域治理研究院网站
湖北大学县域研究治理院
县域文化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首页栏目 > 县域文化 > 正文
周晓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产业转型与协调发展
来源:《理论月刊》 发布时间:2021-12-23 浏览次数:

摘要:城镇化是经济、文化、政治等层面上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一个复杂动态过程。文化产业是经济、文化、技术等要素相互融合的产业类型。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我国当前两大重要发展战略,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耦合关系。文化产业的发展应顺应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实现转型和升级,在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中充分发挥“产城一体”的互动优势。

键词:新型城镇化;文化产业;产城一体;

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是当前中国的两大重要发展战略,两个议题的相继提出与目前中国社会发展的经济与文化转型有关。20143,《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发布,对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对于中国文化产业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契机,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将是城镇化进程中文化空间再造的重要方面。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经历了一个空前的快速城市化过程。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文化决定社会变迁”的观点,认为文化变迁是社会变迁的主要表现形式,肯定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1](p30-33)。文化变迁是社会发展与进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文化变迁与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变迁的不同步会引起文化的失调。就文化与城镇化的关系来看,文化是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57.4%。我国相当于用了不到4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近200年的城市化历程。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剧烈变动,产生了诸如环境、资源等相关的问题也是世界其他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过的现象。随着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城镇文化也在流动,产生了一些社会结构上的变迁。

(一)城乡二元结构与文化断层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二元经济结构”概念,主要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2](p149)。从城市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的乡村和城市之间也存在着一种二元分立的社会结构。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国家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的资源配置很大程度上就是依据这二元结构。消除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一直以来都是国家与社会共同努力和奋斗的目标,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针对这一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传统对立。

城乡二元结构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社会经济结构,它也是一种文化结构。城乡二元结构在文化方面来说,城市文化是工业革命以来在技术以及信息社会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明,而乡村文化还保留有农耕文明的乡土气息。因为经济结构根深蒂固的影响,导致乡村在经济上落后于城市经济时,在文化上也处于一种被严重边缘化的地位,城市文化在价值取向上以绝对优势凌驾在乡村文化之上。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立足在乡土之上的,是中国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情感结构之所在。经过历史传统沉淀的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从节庆风俗,到民间工艺和曲艺形式,都与乡村所具有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密不可分,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宝贵资源。但是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发生了大量的乡村人口的转移,劳动力向经济更发达的地区或大城市转移。劳动力的流动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使人和农业生产赖以存在的土地之间的联系开始逐渐瓦解,乡村文化的根基不再稳固,传统的风俗习惯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乡土秩序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而改变,传统文化活动逐渐衰减,转型中的乡村社会出现了文化上的断层。

(二)“新移民”文化的形成

新型城镇化强调文化的重要性,改变以往单纯追求GDP、只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方式更注重“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之所在。人的城镇化,也就是农民市民化,从方式上看有两种情况,一是乡村就地发展转变成为城镇,二是让农民离开乡村变为城镇居民。不论是哪种方式,对农民来说都是一种身份上的变化,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城镇“新移民”。作为城镇“新移民”,在文化方面,应该相融于城镇生活之中。从我国城镇化的实践经验来看,在农民等城市“新移民”融入城市过程中存在一些诸如“适应性困境”“角色混乱”等社会与群体心理问题。进入城镇的农民只有从心理上真正地接受和认可城镇生活与社会环境,积极主动地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在行为上真正适应城镇社会的生活与交往方式,才算得上实现新型城镇化即“人的城镇化”。

城镇“新移民”虽然离开了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在城镇中成为非农产业的就业者,但在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上的非农转变并不明显。仅仅是从身份上转变成为城镇居民,离开了乡村环境又与乡土文化存在断层,又未能及时建立起与城镇文化的新的联系。在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观念下,城镇居民对进城农民多少带有一些歧视,缺乏与城镇“新移民”的社会交往与互动,也导致了城镇“新移民”缺乏对城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虽然进入了城镇空间之中,但却没有融入到城镇文化之中。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要把“以人为本”与“以文为基”相结合,使进入城镇的“新移民”建立起城镇生活的文化根基,才是完全意义上的新型城镇化。

二、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关系

“耦合”原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之间存在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的现象。在西方社会的历史上,城市化与文化产业是相继发展起来的,即文化产业的兴起是在城市化进程之后,是城市发展在后工业时代进入转型期的一种战略。而在我国,城镇化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同构性以及耦合关系,二者之间关系的互动与协调具有复杂性[3](p122),但同时,后发优势也带来了跨越式发展的可能。

(一)新型城镇化对文化产业的作用

1.提供文化资源。

迈克·费瑟斯通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中说:“城市总是有自己的文化它们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文化产品、人文景观、建筑及独特的生活方式。[4](p139)从城市到乡镇,到村落,有人类聚集的地方,便会有构成当地风俗与生活习惯的独特文化。一个城镇自建立伊始,便有别于其它城镇的环境与地理风貌,经过岁月的积淀,生活在此城镇的人们便形成了自己的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城镇也具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文化建设的推进,文化自觉意识明显增强,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广泛的共识,各地都在自身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寻求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取得新的突破。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产业,以城镇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发掘产业功能,可将城镇文化资源的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转化,培育出具有不同特色、不同功能的文化产业项目。这种对城镇特色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对文化产业的推进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同时也是保存城镇文脉,继承文化价值的一种多赢策略。

2.产生文化需求。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消费需求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需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人类对文化的内在需要是文化形成产业化的重要原因与价值所在。城镇化是一个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的过程,生活方式的转变将带来新的文化需求,文化产业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居民文化需求具有相关性。在城乡二元结构中,城市和乡村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生产与消费空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与不平等。中国的农村人口基数庞大,但是长期以来农民很难有用以满足基本文化消费需求的购买能力,这严重制约了中国文化市场的规模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户籍制度改革,使城镇人口结构发生大规模重构。这种人口结构的调整,表现在文化上,就是文化消费需求结构和文化生产力结构的巨大变化。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文化消费和生产能力。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的数据,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2015年新增加的城镇人口数量约为2200(1),2015年的我国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人均差距约为977(2)。粗略估算,2015年城镇新增人口的潜在文化消费市场就有214.94亿元。城镇化对居民潜在文化消费和生产能力的带动作用,可以使文化产业的生产消费链条形成良性循环,推动文化产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

3.提供人才支撑。

城镇化的人口流动基本模式可分为异地城镇化和就地城镇化两种。异地城镇化主要是农村劳动力流向外地,促进外地的城镇化发展。就地城镇化,指人口和聚落未通过大规模的空间迁移,留在本地,通过政策、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作用而实现向城镇转变。两种方式都涉及到大批劳动力的转移或者转型。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增加了对新知识的文化需求,农民离开土地成为城镇中现代产业的从业者,需要有一定的生产技术与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城镇文化产业链中相关企业提供了劳动力储备。文化产品从创意、策划、生产、包装、营销、后期延伸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这就需要人才和劳动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生活方式的变革、生活水平的提高,将吸引人才集聚,从而提高城镇文化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对于文化产业的研究,理查德·佛罗里达曾提出“3T理论”,即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与宽容度(Tolerance)。一个城市或区域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其中,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三个条件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宽容度吸引人才,人才创造技术。新型城镇化中人才的集聚也将带来创新要素和知识的传播扩散,为文化产业集群知识创新提供了动力和创新活力。

(二)文化产业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

1.促进空间集聚。

空间集聚是地理学意义上的概念,指一定区域内,产业、资本、人口等各要素在空间上的集中。其中,产业的空间集聚是其它要素集聚的基础和前提,通过产业的空间集聚可以提高城镇对资本和人口等要素的吸纳能力,提高城镇整体的承载能力。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具有较高的融合度,同时,文化产业的轻资产性和低耗能性有利于优化城镇建设的空间布局,这也是新型城镇化中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在城镇化建设中,根据文化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规划产业结构,能有效激励不同企业的优势互补与合作,搭配产业链,形成规模经济。在区位比较优势作用下,文化产业可吸引相近或相似产业的集聚,产业链或企业群的集聚效应又带动了城镇配套产业的发展和完善,进而推动了城镇空间由内向外圈层式地扩张,从而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2.推动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既是资本、劳动投入增加的结果,也是经济结构优化、资源有效配置,以及技术进步的结果。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能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强大的经济发展动力。文化产业是文化、经济、技术等相互作用与融合的产业类型,对加速产业的集约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技术的进步,文化与科学技术有高度融合的趋势,这使得在文化产业中,一方面提高了传播能力,文化产品具有了更好的时效性;另一方面,降低了文化产品在生产、流通和销售等环节的中间成本,可以更有效地整合各类资源。中国当前的产业链条普遍来说仍然是以中间环节的低端制造业为主,上游的研发设计和下游的营销及服务还不够发达,一些依靠高耗能、低劳动力成本、低技术含量的发展模式需要进行技术升级和调整产业结构。文化行业能有效发力于产业链条的上下游两端及服务业等新兴行业,实现产业链的结构优化和升级。同时,文化产业具有集约、低碳、可持续性的特点,也更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城镇整体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与优化升级,将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提供重要经济模式。

3.吸纳就业能力。

文化产业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还表现在吸纳和转移劳动力的方面,这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相关。刘易斯认为“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模式存在两个阶段,一是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二是劳动力短缺阶段,两者的交点成为“刘易斯转折点”。城镇化进程中的就业结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产业部门以及新兴服务业的转移,某种程度上即是一种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级转移的过程。在传统意义的产业划分上,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具有多层级相协调的发展模式,正可以有效地转移农村和城市的剩余劳动力,吸纳解决就业能力较强,有助于城镇经济的协调发展。另外,文化产业本身还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的特性,可与众多产业融合发展,且融合途径和方式多样,这将有利于开辟新的就业渠道。

三、城镇文化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充分利用城镇化建设的契机,顺应城镇化建设的趋势,在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的过程中,彰显产业特色,发挥引领与带动作用。文化产业本身也面临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如何转变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型问题,只有实现转型与产业升级,才能使自身在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发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应有的作用与价值。

(一)传承与保护文化资源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就是要充分考虑在变迁中人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和思维习惯。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遗产”,不仅包括各类“非遗”,也包括大量独特的历史记忆、生产方式、宗族乡俗、方言俚语等等,它们都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是传统文化的存在形式。传统文化是维系世代延续、和谐共生的精神支柱,也是人们的心灵寄托。发展文化产业,在保护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利用资源,通过文化来聚合产业要素、整合市场资源,进而在实现产业目的的基础上营造更加凸显特色的文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对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的发展质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的主要目标、发展路径和战略任务,“文化传承、彰显特色”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原则之一。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西方城市景观影响着中国的城镇面貌,导致文化地域特色缺失,形成“千城一面”的危机。新型城镇化中,应保持因地制宜的地方文化特色,并在传承和保护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城镇文化产业发展最关键的要素,是要突出地域特色,发挥因地制宜的优势,深挖地方文化资源,把文化因素全方位融入到产业当中。这样,地方的文化资源能够在产业化的运营中得到重生与传承,文化产业也是城镇文化得以保存和延续的现实选择。新型城镇化中因地制宜的文化资源,也将重新调整文化产业整体的业态结构和发展布局。

(二)引导城镇居民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是人们在生存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为发展和享受的需求而进行的消费,包括文化教育、休闲娱乐以及服务类等方面。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文化消费属于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只有在满足了物质需要之后,才会有更高层次如文化消费这样的精神需求。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经济水平的发展以及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将带来文化消费能力的增强。城镇“新移民”的市民化的生活在客观上必然带来人口文化素质结构的整体提高,也使城镇“新移民”文化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城镇文化市场还有着巨大的开拓空间和潜力。目前来看,城镇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产品的增长速度还是远落后于城镇化的进程,经济欠发达地区更为明显,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还不能与城镇化的水平步调一致。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大城市,文化消费已经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内容,而城镇还有提高文化消费需求的广阔空间,这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有利机遇。文化产业是基于现代产业模式和市场体系进行文化生产、传播与消费的过程,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满足人的文化需求。文化产业的发展,适应了城镇化建设中人对知识素质能力提高的要求,也适应了不断增长的对教育和文化服务的需求。

(三)打造城镇文化体系

城镇化的目的之一是为城镇“新移民”营造一个新的、发展机会更多的、生活更有品味的空间和平台。城镇化也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气氛的聚合,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价值信仰在城镇中进一步融合,是一个具有人本关怀的整个文化体系。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对于人素质、修养的提高是其它要素无法替代的。在这个意义上,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应关注文化民主,重视公共文化服务的完善,重视城镇文化产业的发展。城镇文化产业同时也是城市文化产业链的延伸,能出现一批与城市中的文化产业相配套的文化企业,这也是一种能带动就业的城镇产业结构升级。依托文化产业而形成的创意氛围、创新效应、弹性生产网络、竞争合作机制等相关因素将形成城镇新的文化体系。

另外,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的辐射作用也可以带动城镇的教育、卫生、医疗、交通等方面的创意化、信息化与智能化,促进城镇的政府管理、商业运行以及公共服务创新的发展走向。新型城镇化的宗旨是“以人为本”,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这其中文化产业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塑造新型国民精神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建设宜居宜业的幸福城镇,才是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四、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文化再造的过程。城镇规模的扩展、功能的提升、生活质量的提高都会对文化产业的规模、功能与形态产生直接的影响,可以说城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动力源。同时,文化产业在城镇化过程中能塑造和延续文化的精神,对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所以说,城镇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新型城镇化是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对立局面而统一城乡一体化的过程,文化产业与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发展,能够推进城乡文明共享的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并不是简单的“造城运动”,强调的是产城互动、以产促城、以城带产。“产城一体”的互动发展是关键,并且“产城一体”不能机械片面地理解为“产城一起”。一方面,“产城一体”要有城镇作为产业的支撑,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势必会造就出一批“空城”,发展文化产业可以有效避免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空心”问题。“产业空心”,就是指传统产业对外转移,而新兴产业还未能形成规模的“青黄不接”现象。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础,因此要避免单一、不协调的产业结构,建立并强化多元、立体的产业集群与产业链的支撑。另一方面,产业的发展也要以城镇为依托,做好城镇发展与产业布局的空间规划。在推行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自顶层设计阶段就要对因地制宜的产业类型和发展模式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布局,特别是文化产业要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和区位优势。在“产城一体”中发挥城镇文化的引领和提升作用,同时也推动文化产业的升级和自主创新,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产业和城镇的双转型。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产城一体”与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合二为一,将对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而长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M].王晓毅,陈育国,.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2][]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施炜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3]王晖.新型城镇化与文化发展[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4.

[4][]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5]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R].北京:新华社,2014.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7]RichardFlorida.Citiesandthecreativeclass[J].City&Community.2003(3).

[8]厉无畏.创意产业:城市文化的创新与实践[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7).

[9]范周.关于我国城镇化与文化发展的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35(8).

[10]胡惠林.新型城镇化:重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秩序:对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文化发展的一种观察[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8).

[11]李娟.新型城镇化视阈下的中国乡村文化及其产业化问题研究[J].学术交流,2014(11).

[12]齐骥.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研究[J].发展研究,2015(1).

注释

1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6,2015年城镇人口数量为77116,2014年城镇人口数量为74916万。

2数据显示: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216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239,因此得出,城乡居民的人均文化消费差距为977元。


文章来源:《理论月刊》

作者简介:周晓健,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

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本站不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




Copyright © 2013 isg. hub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大学县域治理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友谊大道368号 湖北大学    邮编:430062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