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湖北大学县域治理研究院网站
湖北大学县域研究治理院
县域文化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首页栏目 > 县域文化 > 正文
杨文 王天生等:西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探讨:以贵阳市乌当区为例
来源:《贵州农业科学》 发布时间:2022-03-14 浏览次数:

摘要:县域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在城镇化、工业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为加快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较为成功的贵阳市乌当区为例重点分析乌当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从实现进程、实现路径和实现动力方面探讨建设生态文明的乌当模式。得到以下启示:加快生态经济发展是西部地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统筹发展社会事业铺就城乡人民幸福之路是生态文明的目标产业绿色转型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赢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西部;县域生态文明;乌当模式;贵阳

生态文明是指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前提,进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它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其实质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和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其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1],既要利用资源又要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及环境的动态平衡,不断提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程度[2]

县域生态文明是区域生态文明的基本单元。随着西部地区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愈加凸显。如何化解这一矛盾,推进经济绿色发展与绿色转型,构建绿色经济生态体系,形成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宜人的城镇环境,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持续向好、民生稳步改善的局面,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贵阳市乌当区为贵阳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风光秀美、人民幸福的生态文明强区,其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较好成绩,成功塑造了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简称乌当模式)。为推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笔者对贵阳市乌当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进行分析,从实现进程、实现路径、实现动力方面探讨县域生态文明模式,旨在为西部地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开拓思路提供参考。

1乌当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乌当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东北部,是贵阳市新城区,总面积为686km2人口38万左右。作为西部县域的贵阳市乌当区在推进生态文明实践中推进工业高新化、旅游生态化、农业现代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一体化的“五化”建设,实现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确保生产、生活、生态的共赢,提高民众的幸福感,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成功模式(以下简称乌当模式)。乌当区全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07年的70.05亿元、6.51亿元、12 165.5元和4 665元提高到2012年的156.57亿元、18.08亿元、21 791元和10 440森林覆盖率、城镇化率分别由2007年的32.8%48%提高到201249.33%56%3-4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5%以上。

2乌当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乌当区生态文明实践始于2007,当年其经济总量偏低,工业总产值仅为70.8亿元,二元结构明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2008年贵阳市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之后,乌当区开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较好效果,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乌当模式。

2.1以高新技术为攻坚点,强力打造新型工业化先行区

乌当区拥有全国第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工业基础强,产业高新化,因此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战略重点,着力打造新型工业化先行区。一是系统布局,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找准产业发展定位,明确打造以生物制药、绿色食品为主导的方向,重点发展特色食品、现代医药、新型电子元器件制造产业,谋划一区三园一基地一走廊的产业布局,拓展区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空间。二是找准着力点,促进工业转型发展。一方面,坚持渐进式转型。着力打造优势产业项目,积极引导和扶持现有区内企业技术革新,通过项目实施引领技术改造,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近年来,已有103家中小企业申报成功国家及省、市技改项目98科技创新和技改资金达3031万元。另一方面,坚持跨越式发展。围绕重点产业,集中力量招引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环境污染小、发展潜力大的大项目,走通过大项目促进产业转型,培育新兴产业之路。三是强化公共服务。优化发展环境,抓好企业项目代办制和承诺制服务;针对企业融资难组建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国有独资投融资公司、中小企业担保业务风险补偿基金等;针对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需求,积极引导和推动建立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纽带、高校及科研机构联合研发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积极扶持企业建立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和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及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现在该区已经拥有国内先进的电子元器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民族药业新产品开发中试平台、贵州省水处理膜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贵州省锂离子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2012年乌当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8.8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113.1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3.78%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和上市公司聚集度最高的产业区[4]

2.2以生态旅游为着力点,倾力打造高品位休闲度假区

把发展生态旅游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点,全力整合旅游资源,建造集温泉养生、乡村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 目的地。一是依托生态优势提升乡村旅游质量。利用 “贵在城边美在自然”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先后编制了《乌当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10个规划,并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等方式,策划包装和打造一批休闲旅游项目,培育该区特色乡村旅游。通过选择阿栗、偏坡、渡寨、王岗、陇脚五村 按照四个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开发统一推广)和四化方略(规划差异化、建设特色化、开发市场化、资本多元化)的原则整合打造“泉城五韵”景点,升级传统农家乐和观光果园型的乡村旅游模式,促进景区从粗放型向精品型发展的提升转变。 二是构建多元化旅游产业体系。充分利用乌当温泉资源,在传统泡浴的基础上,带动游览观光、餐饮娱乐等消费,形成泡浴、观光、餐饮三大团块并行发展的模式,实现了旅游集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现在乌当已成为春赏花、夏避暑、秋品果、冬泡泉的近郊休闲度假区。

2.3以特色、规模、生态为导向,全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

制定“蔬、果、畜、花、药”产业发展计划,并围绕这些产业,积极发展生态特色种、养殖业,打好特色牌,打好生态牌。一是优化产业布局,走综合发展之路。根据发展现状调整农业布局,把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由东风园区向羊昌园区调迁,把农业发展重心逐渐转移至北部乡镇。通过调整布局,着力引导,建成以贵开路、新下路交通干线为主线的早熟蔬菜产业带,下坝的优质樱桃、中药材基地,百宜的优质黄金梨、水田花卉基地;建成新场奶牛饲养基地、百宜生猪种畜场、下坝现代渔业园、黄连大鲵驯养繁殖中心及新堡和新场的林下生态鸡、百宜黑羽鸡特色基地,提高了农业综合发展能力。二是推进土地流转,着力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水平。在坚持自愿的基础上,采取“土地入股、反租倒包”、农户自行转包、村集体反租倒包、龙头企业和经营大户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大规模流转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加速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成片规模开发经营创造条件。目前全区流转土地占土地面积的20.4% 以上。流转土地主要用来发展规模种植 业和养殖业,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和化肥、农药的合理施用,既进一步扩大了如百宜折耳根、阿栗杨梅等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又推进全区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三是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根据产业优势和资源特点,以增产、增收、节本、生态为目的,以组织实施农业科技计划项目为抓手,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为依托,以企业+基地+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民为主要方式,引进开发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通过实行良种、良地、良法、良制配套,大力推广标准化种养殖生产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先进技术,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推进猪—沼—菜、猪—沼—果的循环运行模式,初步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发展畜禽养殖的循环农业格局。目前,乌当区获贵州省农业委员会认定无公害蔬菜基地44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02011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农场)”称号。

2.4以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为支撑,打造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努力抓好城乡统筹发展。一是从无到有与从有到优并存,扩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采取先补缺再求均的原则,不断增多基本公共服务种类,缩小城乡差距。 目前全区新型 农村合作医疗参合 率达98.8%以上82个行政村有76个建有综合文化室64个村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100%农民健身工程268个村有农村信息服务站和农村信息化超市。二是强化路网建设,打通城乡及产业发展的物流通道。以产业园区及旅游发展地为中心,强力推进覆盖全区的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体系,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现在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到529.6km所有乡镇通水泥() 硬化率达100%行政村通水泥路(油路)率达到97%,为实现城乡互动打牢基础。

3乌当模式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

乌当生态文明建设以工业高新化、旅游生态化、农业现代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基础设施一体化为切入点,四位一体协同推进,走一条生态文明引领下的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与生态化同时并举、相互协调,良性互动的发展道路,具有鲜明特点。

3.1系统性

总揽全局,将经济、社会、生态三者有机结合并科学合理的谋划,既突出阶段性重点,也通盘考虑各个环节的衔接配套。通过抓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为全区生态文明和社会经济活动提供全面指导。先后编制了《贵阳市乌当区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乌当区产业布局规划》《乌当区乡村旅游专题规划》《乌当洛湾云锦医药食品新型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乌当区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规划》《乌当区百宜省级生态示范乡建设总体规划》《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基本形成了从城镇到农村、从总体到专项,层次分明、相互衔接、配套完善的规划体系,体现注重系统设计和建设的发展理念。2012年整合机构组建区生态文明局,把区环局、林业绿化局、发改、工信、住建、城管、水利等部门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职责划转并入,以便能更加全面深入系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3.2协同性

工业、服务业、农业、城乡一体化各有侧重,但都以生态文明为引领,结合乌当的经济发展目标和现实基础,四个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发展的合力和动力。工业方面:以产业高新化为发展方向,以园区集聚为主要特征,以项目推进工业技改为重要抓手,不断增加技改投入,在技改中实现传统产业绿色升级和节能减排。服务业方面:把旅游作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突出发展。通过统筹规划旅游产业,推动个性化、差异化发展,有重点、分步骤的进行,化解了乡村旅游长期处于弱、散、乱、差的局面,逐步走向高品位,既带动服务业发展,又激活休闲农业,还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多赢。农业方面:着力特色发展、规模发展、生态发展。主要是采取顺应乌当农业本体特征,遵循空间发展规律,优化农业发展布局,调整种养结构,加快土地流转等,推进山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城乡一体化:注意结合本地实际,结合经济发展水平,注重研究改革进程、目标及任务,细化操作方法,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为载体,采取试点先行,取得成功经验后再有序推进,从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缩小城乡差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内容的综合改进。乌当模式核心是协同发展,是重发展、重环保、重民生的科学发展。

3.3实现进程

注重科学发展,因地制宜,从点到面,从低到高,梯次推进。因受财力、经验、人才等限制,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等采取先小范围试点,取得经验后大范围推广的策略。农村公共服务方面,采取先低水平覆盖后逐渐提高。

3.4实现方式

1)政府强力推动。就目前而言,生态文明建设由政府主导、政府规划、政府动员、政府运作,无论是规划、产业布局、园区建设,还是项目、资金的支持等无不是政府全力推进。2)项目带动。通过以项目为载体,带动工业走低碳、绿色、循环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带动农业向生态、高效、标准化发展,带动乡村朝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迈进。

3.5实现动力

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旅游生态化、城乡一体化起到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乌当把发展新型工业、生态旅游业和现代农业作为强区富民重要推动力,作为生态文明强区建设的物质基础,努力抓好。 另一方面把城乡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美丽乌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深入推进。 乌当模式是新型工业化、生态旅游业、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促进生态文明的典型。

3.6乌当模式的不足

以贯彻贵阳市委市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行动为主要目标,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建设体系。这种机制的优点是保证了政策、资金的畅通和政府体系内部行动目标的一致性,有助于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但是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社会 参与度不高,缺乏参与热情,社会力量发育不足,不利于生态文明深入、持久的推进。如何充分调动企业、民众及社会力量各主体间的积极性,需要区政府在未来的工作中进一步明确和加强。

4结论与启示

乌当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中,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区特点和时代特征的模式,为我国其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

4.1加快生态经济发展是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

生态文明必须建立在强大的物质基础之上,只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因此乌当把发展放在第一位,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在发展中改善生态。通过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实现了经济的崛起,逐渐形成绿色生 态产业体系,夯实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

4.2统筹城乡发展,铺就城乡人民幸福之路是生态文明的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 问题。 因此,乌当除了加快经济转型和发展之外,还坚持把统筹城乡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以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为方向,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落脚点,努力实现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4.3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赢的关键因素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促进产业绿色转型。乌当把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扎实推进。通过推进传统工业高新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旅游业,逐步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着力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特别是通过把旅游、农业、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打造主题鲜明的旅游品牌,不仅创新了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提高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效率和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推动了农业的转型升级,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提高了农民收入,化解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突出矛盾,实现了多赢。


文章来源:《贵州农业科学》

作者简介:杨文(1966-),女,副教授,从事生态文明及生态文化建设研究。E-mail:13809465072@qq.com

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本站不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





Copyright © 2013 isg. hub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大学县域治理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友谊大道368号 湖北大学    邮编:430062  管理入口